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截至2020年中国要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实现中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标志。脱贫攻坚之战已经在神州大地吹响冲锋号,巴东县如何以脱贫攻坚为锲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到2020年实现巴东县17万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切实让这一目标从纸上走进现实,是全体党政干部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将根据国家扶贫发展战略,结合巴东县情以及多年的调研与思考,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巴东县情
1、地理概况。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东连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邻建始、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巴东县地形狭长,西高东低,南北起伏。东西宽10公里,南北水平长135公里。总面积33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境内有武陵山余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盘踞南北。“黄金水道”长江、清江横贯东西。扼川鄂咽喉,据鄂西门户。巴东县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温暖多雨,湿热多雾,四季分明,属山地型气候类型。气温立体分布,无霜期最长为311天,最短173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900毫米。巴东立体的气候和多类的土壤,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尤为丰富。巴东地域辽阔,山川纵横,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境内除长江、清江横贯外,还有河流10条,小支流68条,径流量33亿立方米,蕴藏量为173万千瓦,已建设成的水布垭电站装机149万千瓦,占全县开发量的90%。发源于神农架南麓的神农溪水系,落差集中,流量稳定,水源充沛,是全县水电开发的重点区。截至2011年,已建电站41座,容量4.38万千瓦。巴东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已知矿产有燃料、金属、非金属矿产共23种。无烟煤储量居全省第一,是中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总储藏量10239万吨,发热量达5000—7000大卡,主要分布在麻沙坪、辛家、麂子岩和宝塔河等地。铁矿资源现已探明有大型铁矿1处,中型铁矿4处,小型铁矿2处,总储量2.1亿吨。硅石矿点多,仅探明两处,储量在亿吨以上,二氧化硅含量达96—98%。全县矿泉水年流量达3600立方,含硒、锶、锌等几十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县境石灰石分布广,品位高,储量大,石灰石总地质面积35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0%,总储量达10亿吨,氧化钙含量达50%。巴东是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全县野生、半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430多种,仅国家挂牌收购的就有177种。旅游资源丰富,有远近驰名的“三峡纤夫国际文化”5A级神农溪景区、清江水布垭原生态旅游景区、巴山森林公园无源洞景区、链子溪景区、“鄂西林海”铁厂荒森林公园、“三峡小桂林” 格子河石林、巴人河景区、大面山景区。
2、交通概况。截至2012年,巴东县境内沪渝、沪蓉高速公路、宜巴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的相继通车,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公路总条数620条,总里程3460.665公里,其中国道2条171.114公里,省道4条235.34公里,县道5条98.902公里,乡道73条1008.327公里,村道535条1954.02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6.9公里,三级公路255公里,四级公路1727.891公里。巴东通航总里程181.5公里,其中,长江干流39公里,清江及其支流88.5公里,神农溪31公里,东壤溪、鳊鱼溪23公里。巴东港现拥有各类码头泊位26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14个,年综合通过能力为150万吨。
3、产业概况。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牧渔业。适宜发展玉米、红薯、马铃薯、烟叶、蔬菜、药材、油桐、茶叶、水果、生猪、山羊、土鸡;第二产业,以煤炭、农副产品加工和水电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是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邮电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
4、贫困状况。巴东县是湖北省“老、少、山、穷、库”全部困难因素占全的唯一地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下辖12个乡镇,322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9.1万人。重点贫困村118个,非重点贫困村204个。2015年末全县农业人口为41.5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扶贫对象53982户、17.25万人(按3072元标准)。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29个占比43%,98%的区域是农村,85%的人口是农民,40%的农村人口是贫困对象,贫困面大,人口素质不高;宏观规划意识淡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普遍缺乏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后期调整成本昂贵;基础设施整体落后,制约发展的水利设施及交通瓶颈突出,投资硬环境差;资金投入使用效益低,多年来国家投入多如牛毛的近八十余种专项资金,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经济不发达,县域自身造血功能差,无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财政税收主要来源于烟叶、房地产行业;2015年财政总收入32.4亿元。其中:县本级收入7.7亿元(国税2.6亿元、地税3.8亿元、财政基金1.3亿元),上级专款11.3亿元,上级转移性支付13.4亿元。县本级收入难已维持机关正常运转,用于发展的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及上级专款。
二、中央脱贫攻坚总方针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其总方针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
三、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
(一)脱贫攻坚应与县域“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推进
脱贫是一场攻坚之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建设性的战争。从战争铁律来讲,战术的胜利是无法弥补战略的失败的,因为前者是手段而后者是目的。在治国理政中,只有正确的方针决策才能达到目的。前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同志曾说:我们国家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战略决策失误,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远比一件贪污受贿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大得多。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历来非常重视调查研究,非常重视决策规划。毛泽东主席早在1930年就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因而才产生了系列出奇制胜的军事谋略直至新中国的胜利。习近平同志就任总书记之后就开始思考“十三五”规划,为这关键时期的宏伟规划,他的足迹国内遍布大江南北20省市进行了35次调研考察,国外更是覆盖五洲四海访问34国。巴东县委政府应在国家宏观规划框架指导下,结合巴东县情科学修编巴东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别是应着重做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规划。规划应充分调研,专家论证,广征民意。而不能由一些部门、单位闭门造车、想当然或者凭个别领导的兴趣、长官意志随意编造,更不能换一届领导换一个思路另一套做法。举例反思,巴东县以前编制的若干个规划,就城市规划而言,巴东县城从老城搬至黄土坡而后白土坡、西壤坡再至江北新区,四次搬迁花费国家资金上百亿元之巨基本上还是“涛声依旧”。建筑连着建筑没有一点生命力,地下管网随意埋设、没有规范的绿化带,没有停车场,没合理的公共配套设施,城市档次品味低下,居民工作生活极为不便。就交通规划而言,巴东县境内沪渝、沪蓉高速公路、宜巴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早以建设成通车,巴野二级公路也正在建设之中,但巴东县城至巴野路连接线尚未规划高等级公路;巴东县城至恩施(县城至建始高坪高速路段)尚未规划高等级公路;巴东县城至溪丘湾高等级公路才在谋划之中;县域乡镇间、村村间断头路、不合格路更是比比皆是。巴东交通自古为“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但近些年规划建设滞后,出行时间和便捷程度远远落后于恩施州其他县市。就产业规划而言,2008年巴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就决定加快巴东工业园建设,发展到今天已有8年时间,但影响工业园及野三关城镇发展的瓶颈——水资源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居民生活用水都没有解决何谈工业发展?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就是说,脱贫攻坚首当其冲应当是从整体上布好局,要有机地融入“十三五”规划,要坚持精准脱贫与全面统筹推进的协调。只有基础设施改善了,公共设施配套了,经济良性发展了,产业实业做大做强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了,县域自身经济实力提升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二)脱贫攻坚应科学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性问题
巴东县关于“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性问题的主要做法。为解决“谁来扶”问题。2015年巴东县委县政府与州委州政府签订精准脱贫“军令状”,迅速成立了指挥部,绘制了作战图,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驻村帮扶责任到人,贫困户帮扶实现全覆盖。省、州、县136个驻村帮扶单位,组建40个工作队,选派118名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及镇直单位全体党员干部、村支两委干部、种养能人大户组建380个工作队。全县动员544名常驻工作队员及全体乡镇干部,共组建420个工作队,按“一对一、一对多”的原则,对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全县1200家民营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捐款捐物、发展基地,结对帮扶贫困户5000余户。持续开展“结穷亲”活动,1349名党员领导干部、73名企业家和社会人士“结穷亲”1422户。数以千计的干部投入到这场与贫困的决战中。为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巴东县按照“选主持、定地点、明对象、讲政策、听意见、贴公示、核信息、留痕迹”八步走的标准在全县所有村庄召开屋场院子会,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倾听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想法、让老百姓民主评议筛选贫困户对象,精准识别到人,脱贫计划制定到户。全县共召开屋场院子会5000余场次,收集村民意见建议6万余条,拟定帮扶措施近10万条,对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共筛出12539户38350人,对原未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内但又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共纳入12344户34094人。有效解决了“扶持谁”问题。为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巴东县按照“五个一批”的标准锁定了具体对象。一是需要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5866户115360人;二是需要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757户26607人;三是需要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5228户45696人;四是需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429户42719人;五是需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9113户41824人。巴东县委县政府的系列做法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肯定。2016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栏目,以《建档立卡“回头看”确保扶真贫》为题,播发了巴东县精准识别屋场院子会的情况。湖北省扶贫办主任杨朝中批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精准扶贫来不得半点虚假,确保扶真贫,必须抓好建档立卡回头看,六个精准是以识别精准为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巴东‘屋场会’上到了中央《新闻联播》,是巴东县委、县政府最讲认真的结果,我们推介巴东的做法,号召全省向巴东看齐”。时任恩施州委书记王海涛在全州大会上指出:“巴东县的这种做法值得全州各地学习借鉴”。
(三)对完善“怎么扶”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精准扶贫,必须着力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前提。巴东县人民政府应统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住建等行业部门财政资金,大力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农网改造、通达通畅、危房改造、宽带乡村等工程,给老百把水供好、把电供好、把路修好、把房子建好、把网络通好,切实解决全县人民饮水难、用电难、出行难、住房危及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在进行如上建设中,应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政策,不应拘泥于条条框框的约束。如资金方面,可以国家补助一些,老百姓自筹一部分,项目由老百姓组织实施,政府不要大包大揽,工程实施过程接受监督,工程完工验收合格拨付资金;又如易地搬迁项目,集中搬到一起确实蔚为壮观,政府脸上也很有光彩。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居住问题解决了,但搬迁过后远离土地的农民怎么生活?真能稳得住、能致富吗?几千年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和主要的谋生手段,所以易地搬迁应审慎决断,能不搬迁尽量不要搬迁。同时搬迁资金支出成本高,一般在20万元左右。其实在巴东农村来说,每户补贴三、五万元再加上他们自已筹资筹劳应该能修很好的房子了。分散安置支出成本低,且结余出的资金可以帮助到更多的贫困户,更切合巴东实际。再如交通项目,不少地方和农民筹资筹劳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已经是组组通、户户通了,政府只要拿钱予以硬化就行了,如果政府再关注一下农村那几公里的断头路,农村交通状况将大大改善。
2、应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力度。精准扶贫,必须靠实体经济支撑。只要坚定不移地搞实体经济,像种粮一样“种”实体经济,一步一个脚印,日有所积,月有所得,年有所长,富民强县绝不是一句空话。巴东县目前已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有烟畜茶果药菜、煤铁电酒及旅游等产业。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同时应考虑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核心因素。巴东县人民政府应将精准脱贫置于全面推进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问题,聚焦重点特色产业,将产业发展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打造优势产业板块。在五个一批里,产业脱贫一批是主体,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只有县域大产业形成了,农民才有信心、才有依托,生产的农产品才能转化为商品。比如我们要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如果脱离产业化背景,没有公司营销产品的产业就达不到发展生产脱贫的目的;再比如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也不可能孤零零的去发展,要和其他农户一起形成产业规模,组建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才能拓展并打开市场,才能充分发挥种养业的规模集约效应。
3、应大力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准扶贫,还应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应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基层医疗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配置太低,人才奇缺,设施设备简陋,服务水平不高,特别是村级卫生室无论是人员、设备还是待遇都无法保障。巴东县人民政府应加强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建设,合理设置公共卫生服务网点,足额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设备及人员。二是应合理开展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少年儿童就近入学是前提,方便入学和以人为本是归宿。自小学不离村、中学不离乡的上学格局被打破以后,农村家长和学生感到上学非常不便。巴东县人民政府应针对大规模农村并校产生的问题,果断推行小规模学校运动,恢复与建设一些需要保留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农村地区,要切实解决上学远的问题,特别是小学阶段儿童不应该脱离家庭亲情的温暖,每天就近上学才是合理的、健康的、人性化的教育。(万玉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