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玉兰
在一个透着丝丝寒意,还弥散着密密雨丝的星期五的初冬早晨,我们一行三人下乡走访贫困户。
早上九点出发赶到石板溪村委会,一阵简单的寒暄过后,郑书记给大家分发各自负责的贫困户资料,并给大家做了入户前简短而具体的培训。之后,我们便在郑书记的陪同下,冒着密密的细雨一同去找我的第一个帮扶对象。
因为下雨,路面环境不是很好,我们只好选择了步行。一路马不停蹄,也不知越过了几座山,翻过了几道梁。最后我们终于来到第一个帮扶对象谭某中的家里。当时,这位73岁的老人正在吃早饭,看到我们进来,老人连忙把煮着面糊的锅端开,张罗着为我们烧开水泡茶;当我俯身在火炉边上填写资料时,见到桌面上柴灰颇多,于是便拿起旁边椅子上的一块抹布准备擦拭。这时,老人猛地转过身,拿了一块很干净,可能是他洗脸用的毛巾过来要替我擦,在被我拦住之后很不好意思的说:“那个抹布不行,用这个!”这份淳朴让我心里顿然莫名发酸。
填完资料,我说要两位老人在门前照个相。75岁的老奶奶突然有些扭捏,问我要怎么站起,我说站在一起就行,靠近点。于是最后的照片就定格成这样一一一老奶奶拿着扶贫手册笑的有点腼腆,老爷爷依旧是神情自若的将军模样。随后,郑书记要求我和老爷爷也来一张合影。我欣然应诺。在调整姿势的间隙,我扭头看着身旁的这位老人,心里一阵感喟:要是我的外公,爷爷还在世的话,也应该是这个年纪了吧!挽着老人,虽然衣服被雨打湿,鞋子湿透了,依然感受到了阵阵暖意……
临走的时候,回过头望见爷爷奶奶还在目送着我们,看见老奶奶在爷爷身边小鸟依人状,忽然想到一句话“最好的婚姻,莫过于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陪你立黄昏”……
又走了大段大段这样的夹着水洼,夹着枯草的小路,在我感觉自己好像迈不动脚步的时候,郑书记猛然说:“到了”,我探头望去,一座老式的天井屋出现在视线里……进门的时候,一家人正围在温暖的地炉边上炒板栗,虽然屋里有些昏暗,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幸福温暖的低语。这是我的第二个帮扶对象一一一三组阴坡的邓某英。在靠近炉火旁的椅子上坐下后,一杯热茶便被递到手中,家里两岁的孩子便过来拉住我的手,丝毫不怯生人,十分惹人怜爱。
帮护对象邓某英,今年四十三岁,大的孩子上高中,小的两岁多,父母都在。这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就在前几年邓某英却不幸患上了乳腺癌,已动了几次手术,目前胸前还插着胶管。尽管如此,她依旧对生命充满渴望,想着病痛消失后,为丈夫,孩子洗衣做饭,为家庭打理日常……
要走的时候,这家人再三挽留我们吃了饭再走,老太太还内疚地说道:“面条面条不让我煮,煮的鸡蛋你们也不吃,这么远来家里饿起肚子走怎么行咯!”为了宽老太太的心,走了几步,我回头还是拿了一个鸡蛋,称谢离开。
接下来的行程便是赶往我的第三个帮扶对象。依旧是郑书记在前面带路,铺满落叶的小路,又淋过雨水,格外的湿滑。我跟在后面小心翼翼,累得气喘吁吁…… 第三个帮扶对象名叫郑某月。据说略有智瘴,患有耳疾,说话也含糊不清。至今孑然一身。当我们路过一座山边的时候,他正在冒雨犁田,身上裹满了泥水,看见我们,满脸的笑意。进到他的屋子,见地上堆着玉米,炉火边的地上摊晾着魔芋。书记用手比划着问他怎么大个的不卖?他用含糊不清的语言大声回答道:“不卖,留到过年吃!”即便现状如此不堪,但他对未来的生活仍然信心满满,这令我们一行人感慨万分。 所有走访结束,青龙桥居委会近在眼前,脚步也慢了下来,我发现了路边石缝里的几朵小花。虽然没有多么的绚丽夺目,但在这初冬的时节里,也开出了自己独有的一份清丽风姿,就如同我今天见到的每个独特鲜活的生命……
作者通联:野三关青龙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