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新
10月27日,我跟同时一起来到绿葱坡镇庙垭子村开展扶贫对象走访、核实,车行至村委会,我们便分开行动。
我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从村委会爬上位于村东北方向的一组,我的第一感觉是路难行,1公里的小路步行了40分钟。一条从村委会通向一组的碎石路宛延曲折,路面坑洼不平,能通农通三轮车和摩托车,我想如果乘车在路上一定会颠拨的心要蹦出来。
我终于来到了我的第一个扶贫对象谭志锐的家中,其妻背着从地里搬的玉米正回家,我望着他家那栋破烂不堪的土坯房屋,墙面裂了很宽的缝,屋顶盖着石片,我心里一阵酸楚。由于正在收割庄稼,屋里屋外凌乱不堪。我在与其妻交谈中得知:为了供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的学生,丈夫一直在外打工,靠微薄的工资收入为孩子交学费,贴补家用,妻子一人在家忙里忙外,其艰辛可想而知。
随后我来到扶贫对象谭志刚的家中得知其妻身患重性精神病,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孩子在外打工,经济十分拮据,由于地处偏僻之所、土地贫瘠,没有任何经济作物,只是用地里种的粮食养了两头猪。我问他:想过搬迁没有?他说:搬迁了没有固定收入,没有田地,靠什么生话?我无言以对,因为我也曾想到过这样的问题。对于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如果不是出于无奈,又有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
还有一个扶贫对象是他们的兄弟谭志齐,经谭志刚介绍我大致了解了情况:为了供上大学的孩子,夫妻俩都在外打工,家中无人照料。我想:他家困难只是暂时的,孩子就是他们家的希望,按照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政策,上大学的学生可以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每年提供一定额度助学金,孩子一定会顺利完成学业。
离开谭志刚家我来到不远处的代忠现家。他女儿出嫁后一个在家,房屋也是土坯房,摇摇欲坠,靠着地里种的庄稼,喂一头猪,免强可以填饱肚皮,何况年纪不轻了,怎样才能脱贫呢?我想只有退耕还林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脱贫,靠他自己显然已无任何动力。我问他:‘'你不到女儿家吗?好歹有个照应。"他说:“我不想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也不想给女儿增加负担,女儿也不宽裕。”我一时无语,我想像他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多,他们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却又无力摆脱贫困。
我顺着代忠现家的后山一条崎岫的山路来到谭菊先的家里,她刚做眼息肉手术,眼晴还蒙着纱布,好在她家的房屋是一层砖混结构的,没有装潢。经过与她交谈得知:丈夫多年前已去世了,她一人拉扯大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辛,如今女儿出嫁了,儿子带着媳妇在外打工,两个孙子在镇上的学校读书,虽然山林和耕地面积大,但由于缺少劳力,又没有经济作物,地里耕种的玉米仅能喂养两头猪,提供一年的猪肉和食油。山里也只有一些杂木,仅能供应柴禾,没有用材林。
从谭菊先家里出来,我顺着村里的碎石路行走了一段,为了抄近路,我沿着羊长小道来到贫困户田从龙家里,条件比前述几家略好一点,房子是砖混结构,也没有装潢,他希望搞药材种植业,可缺资金、缺技术、交通条件差,难度很大。我想只要自身有发展动力,利用山林、土地资源和用好扶贫政策,脱贫是有希望的。
我走出田从龙家,沿着一条布满荆莿、杂草和乱石的小路来到田恒学家,家中只有年迈七十的老人,夫妻都在外打工供两个孩子读书,在与其妻姜在莲的电话中得知,他家有一个高中学生,明年就要高考了。她说:往年在家中辛辛苦苦种地,一年到 头只能混个口粮,无奈只好夫妻俩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在家看屋。住房条件也有待改善,老人单住,住的是土坯房,已经裂缝。姜在莲很坦诚的对我说:希望她的孩子明年上大学可以享受到发展教育脱贫政策,让孩子顺利走进大学校门。“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的未来,再苦再累也心甘,心里想的念的总是孩子。
紧挨着田恒学家的田恒甲,家里也是老人在家留守,田恒甲夫妻俩也在外打工,供两个孩子读书,出了房子比田恒学家强些外,其他条件相差无几。没有一块平整的耕地,有的只是没有用材林的山地。我的心情很沉重,也很心酸。
我又迈着沉重的脚步继续沿着徒峭的山路去往扶贫对象杨谋的家。沿途荒草丛生、田地荒芜,当我爬上山顶才看见两三户人家,经过打听来到杨谋的家。家中只有其父母在家,他们告诉我:杨谋离异,带着一个孩子,如今杨谋出门打工,孙子在镇上上学,家中由年迈的老人照看,并且母亲前几年跌倒摔伤了右腿,行动受限,被鉴定为三级伤残。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离开了杨谋的家,顺着山那边一条小路下行到达通往村委会的碎石路。
我行走在碎石路上,心里想着:何时让农民兄弟早日摆脱贫困是每个参与扶贫工作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为深度贫困的山区县来说,像我去的村庄那样山大人稀、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的村庄很多,甚至还有比这里条件更差的地方。为了生计,大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不是老人就是正在上学的孩子,搞产业发展难度很大。
必须要找准一条能夠让穷山村摆脱贫困的长久之计。“靠山吃山",眼前这连绵起伏的群山应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不竭资源,发展生态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发展干果林产业,种植适用经济林,搞生态养殖,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要实施适度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用好用活扶贫资金,是一条可持续脱贫攻艰之路。引进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开发生态产业,转变传统生产模式,让农民将土地、山林资源以股权形式入股参与产业发展,有固定的收益。有产业作支撑就能让农民就近就业,不必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所作的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新时代新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地结合,一定能如期完成脱贫攻艰任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作者通联:巴东县绿葱坡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