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专门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将“提高效率”作为现代财政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列为三大改革任务之首。在县级层面,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更显重要,如何将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各级预算部门(单位)和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构建“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机制,已成为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财政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从政策层面看,加强财政绩效管理是深化预算管理、推进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结构调整优化、速度放慢换档的新常态时期。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层面看,发展下行压力更加显现。财政增收趋缓、税收总量及比例均在下滑;税收结构失衡,来自实体经济的税收贡献比例甚微,部分地方耕地占用税成为仅次于增值税的第二大税源;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各项民生保障政策的兑现,刚性支出密集叠加,财政收支面临难以平衡的艰难局面。财政收入将会在一段时期继续保持低位运行态势。因此,以强化财政绩效管理为导向,以开源节流增效为重点,成为应对当前财政严峻形势的可行性路径。
二、加强财政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绩效管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一是财政管理缺位。在县级财政管理方面,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仍然严重,一些部门更多精力放在争取项目和资金上,而对于财政资金支出后的实际使用效果、预算支出情况的绩效评价等方面管理积极性不高、监管范围不全、监督力度不大,造成各部门出现资金沉淀、支出浪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即便有时候发现了问题也是轻描淡写、缺乏实质性的处罚,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财政监督职能,不利于提高县级财政管理水平。
二是部门重视不够。财政资金的主要使用者、即各预算部门单位,对加强财政绩效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对“绩效”二字的理解不清,往往更多的是从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出发,认为资金的使用只要合规合法就行,很少会去考虑怎样花最少的钱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甚至一年一度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也认为是财政部门额外的工作安排,只是被动应付,更有甚者是全盘委托社会中介代办了差。
三是投放使用不优。部门以及部分领导对财政支出的监管往往都“盯”在了是否违纪违规层面,从根本上忽视了项目本身的立项是否可行、是否科学、是否具有社会效益、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等绩效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更不乏有领导从来不管不顾“资金该如何更好的利用,资金投入后是否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回报”这些有关财政资金绩效的至关重要问题,不惜浪费大量财政资金,打造所热衷的政绩工程。
(二)缺乏技术支撑,全过程财政绩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一是顶层设计对基层指导不够。虽然说自2000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启动了以部门为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为重点的部门预算改革。但截至目前,县级财政绩效管理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大多数还停留在年终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上,更少会有对项目的绩效评价。即便这样也都还是事后评价管理,未能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评价的绩效管理机制。
二是绩效评价的专业技能乏力。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年初所确定的
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财政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绩效评价的核心是评价体系,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涉及项目业务、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就县级来说,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多数都是挂靠在财政其他业务股室,整体人员结构与知识需求不完全匹配,对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研究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本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制约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而各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侧重于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评价,而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不足,并未围绕指标体系进行分析,问题、建议未进行深究,有些部门甚至将绩效评价报告与工作总结相混淆,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绩效评价。
(三)成果运用不够,绩效评价结果尚不能作为改革预算的重要依据。
目前看来,县级财政绩效管理过程中,即使是事后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实现绩效评价与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的有机结合,对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二是绩效评价结果仅停留在纸面上,犹如石沉大海,发现的问题无反馈与整改结果。三是是绩效评价信息,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没有任何对外公开和披露途径,成为人大、审计以及社会公众监督的盲区。
三、改进完善财政绩效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一)完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
按照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要求,规范和完善现行预算管理制度。形成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执行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的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新机制,切实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促进政府管理效能提升。在重点剖析财政绩效管理的基本目标、主要要求以及发展趋势等基础上,依据新《预算法》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的要求,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建立自成一体、涵盖财政管理目标、监控管理要求、评价分析标准、绩效结果应用等内容的财政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绩效评价业务流程、职责任务划分,保证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从而提高财政绩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二)建立财政绩效管理专业团队和绩效评价体系。
提高绩效管理水平,最主要的还是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和团队。县级财政部门以及预算单位,应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涉及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安全、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更要选择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做出准确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重点绩效评价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尽可能的拓展绩效评价的模式和深度,充分发挥好绩效评价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财政制度、强化预算责任部门履职、落实民生政策等方面的作用。
(三)强化财政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
对于县级财政绩效管理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绩效评价结果的充分应用,重点是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预算资金的管理实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于财政绩效评价结果相对较好的预算单位,应该在后期的预算安排时予以支持和奖励,并探索将评价考核结果与部门工作绩效考核挂钩。对于财政绩效较差的单位,则应该按照考核实际情况调整预算项目或相应调减预算经费。此外,还应该健全完善评价结果报告公开机制,为政府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并接受社会公正监督,不断提升公共财政支出绩效水平。(唐洪权 赵金蓉)
参考文献
[1]安丰阳. 营改增对县级财政的影响及应对建议.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5(06).
[2]师军生.基层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4(10).
[3]王海涛.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4]关于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J].李小平.新经济,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