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认识瘟疫的?

古人是如何认识瘟疫的?

瘟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在传统的史籍中通常将瘟疫称为‘‘疫”,如《礼记月令》:“果实早成,民殃于疫”,可见疫病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许慎在《说文解字》提出:“疫,民皆疾也。”说明痕疫具有广泛性的。在《说文》中没有出现“痕”字,“瘟”乃后起字。

古代的疫,既包括传染病,也包括非传染病。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古代史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认为疫病乃“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对瘟疫做了权威解释:“具有温热病性质的急性传染病”瘟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并具有大流行特征的一类疾病。

可见,瘟疫是一种广泛性传染性的烈性疾病。

中国古代之所谓疫,包括的病种是相当广泛的,凡是能传染人的疾病都是疫,与“疫”含义相近的还有“房”字,如《说文解字》云:“病,恶疾也。”清段玉裁注云:“训房为病疫,古多借厉为病。”故称为病气,病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扩散、传播的一种致病因素。

在汉以前,“病”字的含义要更广泛一些,除了与“疫”同义之外,又泛指一些比较痛苦而顽固的疾病,并且还特指一种具体的病,可能是麻风病。④在后来的各种著作中,“病”与“疫”的含义逐渐趋于一致,并多有“疫病”并称者。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病病。”

展开全文

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说是鬼神作崇,所以用傩逐疫;秦汉以后,学者发现痕疫与季节有关系,认为气候不正是疫传播的原因,于是出现了瘴气说。如:《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孟春行秋令,季春行夏令,仲夏行秋今,则民多疾疫。”;《淮南子》:“暑气多夭。”;《后汉顺帝纪》:“上干天和,疫病为灾”。古人认为阴阳失位,寒暑错时,都是根据气候不正的说法。中国第一部传染病书《伤寒论》,也是完全以气候不正为依据,对接触传染也是家喻户晓。

《巢氏病源》对于瘴气使人发病之说,极为详细,他说“夫天行时气病者,是春应暖反而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唐王《外台秘要》所记之天行病,多至二十一门,可算中国重视传染病的第一人。

宋元医学家多遵瘴气说。明吴有性《瘟疫论》说天有常气及厉气,厉气一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并说邪从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宋代除了瘴气说,还有毒胎为传染的原因,如陈文中《痘诊方论》:“小孩在胎之时,乃母五脏之液所养形成也。其母不知禁戒,纵情厚味,好辛酸,或食毒物,其气传于胞胎之中,此毒发为掩疫,名为三移液毒。”◎元朱震亨《幼科全书》,明《万氏家传痘疫心法》诸书,都遵毒胎之说。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则兼主毒胎及时气两说。

总之,古人对痕疫的认识自脱离了鬼神作崇的范畴后,意识到瘟疫在人与人之间传染性,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隔离制度,预防传染病的扩散,不少的史料也对瘟疫有所记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上一篇: UG模型的显示与隐藏
下一篇: Clash各个版本区别深度解析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