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那个时候,日本的势力已经深入东亚,他们的触角从台湾和澎湖列岛延伸至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甚至占据了德国在山东及南洋群岛的利益。在一连串胜利的刺激下,日本开始对东亚实行军国主义,对美国的太平洋战略构成了巨大威胁。这时候,美日之间的关系悄然转变,曾经的盟友开始变成了隐形的竞争对手。
或许在日本眼中,他们已经不再需要倚靠美英两国,而是能够在东亚自立门户。带着这种自信,他们开启了无情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然而,面对中国军民顽强的抵抗,日本的侵略计划屡屡遭遇挫败。日本在战争初期信誓旦旦地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倾尽全力进攻中国,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此时,日本陷入了经济困境。自1939年起,随着中日战争的延续,日本的整体经济逐渐停滞。即便依赖伪满洲的资源进行掠夺,财政依旧无法保持平衡。而在此时,美国的经济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逐渐拉开了与日本的差距。1940年,日本的GDP总值大约为92亿美元,而美国则达到了1000亿美元的规模。
这种差距逐渐加剧了日本的敌意。美国的迅速崛起,令日本开始将其视为竞争对手,甚至觉得有必要通过战争来与美国争夺资源。战争需要巨大的经济支持,而日本的经济无法支撑其军事野心。在此时,90%的日本石油供应都依赖于美国,而日本自身的石油自给率不到10%。这一点使得日本在战备方面处于极度焦虑之中。
日本有两个选择:要么向北进攻苏联,争夺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要么向东南亚进军,控制海上石油港口。最初,日本选择了北进苏联。1939年5月到9月,日军与苏蒙联军展开了长达四个月的战斗,动用了数十万精锐部队,但最终以惨败告终。北上计划泡汤后,日本将目光转向了东南亚。
当时,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方殖民统治之下,英国、美国和荷兰等国拥有广泛的利益。如果日本侵略东南亚,必然会与美国的利益发生冲突。美国当时自信满满,认为日本不敢与强大的美国宣战,而只能继续从美国进口石油、为美国提供战争所需的资源。
然而,事实上,美国已经逐步控制了日本的经济命脉,日本在经济和战争方面的局势日益严峻。到1940年,长期陷入中国战场的日军渐渐陷入了疯狂,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此时,日本决定冒险,试图在东南亚抢占资源,突破美国的封锁。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抓住了希特勒在欧洲战场上的机会,积极调整战略,派遣军队进入东南亚,特别是缅甸等地区,直接影响了美英等国的利益。美国为了遏制日本的扩张,决定封锁对日的战略物资,特别是高辛烷石油。日本几乎立即失去了90%的石油供应,整个国家的战争机器几乎瘫痪。
此时,若日本继续坐视不管,只能迎来最终的衰亡。面对如此困境,日本选择了采取行动。
1941年12月7日,183架日本战机从六艘航空母舰上起飞,在清晨的云雾中迅速向珍珠港飞去。当天,这些飞机对美国的海军基地进行了猛烈轰炸,将珍珠港变成了火海。几个小时后,168架飞机再次发动袭击,几乎摧毁了美军的太平洋舰队。
此次袭击,几乎摧毁了美军的整个太平洋舰队,八艘战列舰中有四艘被击沉,其余的也遭遇重创;170多架飞机被击毁,3400多人死亡,甚至包括不少平民。这一史无前例的打击使得美国举国震怒,立即宣战,太平洋战场随即爆发。
日本的“困兽之斗”让他们自找麻烦,美国的参战彻底改变了二战的局势,使得日本步入了无法自拔的失败深渊。
中国军网编辑杜汶纹曾将日本偷袭珍珠港形容为“法西斯分子的疯狂赌博”。事实上,日本知道美国的强大,但在石油资源被封锁的情况下,别无选择,只能冒险对美宣战,试图为自己开辟新的战争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珍珠港事件发生时,日本的海军实力仅次于英美,位居世界第三。日本当时在太平洋拥有八艘航母,而美国仅有三艘,这使得日本在初期的战争中完全有能力压制美国。然而,这种优势是暂时的。日本高层深知,虽然短期内能够取得胜利,但一旦战争持续下去,美国强大的工业体系将迅速产生巨大反击。
山本五十六曾明确表示:“如果与美国开战,前六个月我们可能取得惊人的胜利,但如果拖到第二年或第三年,我就一点信心都没有了。”因此,偷袭珍珠港并非为了击败美国,而是为了在美国备战期间,迅速掠夺东南亚的资源,完成对中国及东亚的控制。
然而,这场赌注最终以失败告终。日本不仅未能从东南亚获取足够的资源来控制中国,还遭遇了美国的强势反击,将其推入了东西夹击的困境。
对于日本而言,偷袭珍珠港是最好的选择,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够暂时获得石油资源,继续维持战争。然而,宣战的后果,他们无法预见到。最终,日本的疯狂扩张让它成为世界的对立面,明治维新时期积累的财富也在一场场血腥的战争中被消耗殆尽。日本最终只能忍受战争的恶果,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遭遇核打击的国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