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张安地 通讯员 王艳平
一名叫李文彬的北京大学高材生,放弃稳定的工作和自己创建的公司,来到大山深处的巴东县野三关镇,从事核桃种管技术工作,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11月9日,记者带着疑问前去拜访李文彬时,他正在湖北西谷核桃公司堰塘湾示范基地,与员工修正核桃工艺品。
李文彬出生于湖南衡阳市马杜桥乡一个偏远的山村,他自小立下志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变农村贫困现状尽一份力。199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主修高分子材料专业,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充实自己,决心将来为“三农”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2002年9月大学毕业后,李文彬在选择工作去向时犹豫不决,一边是自己多年来服务农业的愿望,一边是家庭与生活的实际压力。最终他决定先搁置自己的心愿,在社会上打拼一段时间,为自己进一步成长积累经验,也为以后到农村服务,做更加充分的准备。
毕业后,李文彬在北京创办了“北京京文文化传播教育中心”,当起了老板。2009年,宜昌市委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他被“相中”到宜昌从事外贸、行政、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他工作认真努力,深得领导的赏识,更是同事眼中阳光质朴的“好小伙”,工作期间他还在宜昌豪华地段创办了一家餐饮公司,年纯收入超过150万元。
虽然每月有不菲的收入,但李文彬始终没有放弃到农村发展的愿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恩施宜昌商会会长闲谈时得知,巴东核桃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前景看好,若能对核桃进行深加工,打入国际市场,核桃就真正成了农民增收的主导产品。经过多次考察,他认为这么好的项目,能和自己所修的专业对上号,是难得的机遇。他毅然辞去工作,转让了餐饮公司,来到湖北西谷核桃公司从事技术工作。
西谷公司堰塘湾核桃示范基地是一个离集镇十多公里的小山村,李文彬上班后就住在基地、吃在基地、办公在基地。这一选择令李文彬的许多同学、同事很失望,劝他正视现实,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李文彬经过深思熟虑后,暗下决心与公司一起把核桃产业做大做强。
李文彬始终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引领团队创办“恩施依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西谷核桃网”,被国内多家农业种植、农产品销售网收录,为巴东的核桃产品乃至全州的农副土特产品找到了“婆家”,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核桃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与市场需求》等可行性调研报告是李文彬潜心研究的成果,并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使公司获得了资金和项目扶持。公司依托资金、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优势,研发的核桃油、核桃高蛋白、核桃饮品、核桃休闲食品、核桃系列工艺品等产品已通过专家论证,核桃油已被国家有关部门认证为绿色食品。他为公司申报成立了“巴东县西谷核桃产业技术协会”,网络会员近20000名,使核桃产业发展有了科技保障和技术支撑。
延伸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已摆上公司的议事日程,虽然厂房已在巴东开发区建设,但核桃产品深加工生产线的购进和技术迫在眉梢。他多次邀请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专家来基地开展“零距离”技术指导,解决生产加工中的难题,并多次只身到山东、江苏、辽宁等地考察生产线、了解市场。
今年10月下旬,公司通过考察论证,打算从山东引进一条生产线。李文彬受公司委托到山东订购设备,11月1日上午从基地出发,为了按时赶到目的地,他日夜兼程1100多公里,转坐6次班车,还租坐了12公里的摩托车,吃了4桶方便面,准时赶到厂家,顺利订购了机械设备。
“轻财足以聚人”,李文彬的一句口头禅概括了他的人生价值,也回应了亲朋好友对他的疑惑。他坚信,自己一定会兑现带领山区老百姓靠核桃发家致富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