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正文
 
“泉口精神”耀茶山(图)
发布时间:2017-11-30 11:36:00
记者 付瑞勇 特约记者  段勇
 


泉口村新景全貌
                                           
  泉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模范和精神的代名词,劈山改田的战天斗地史让“泉口精神”永放光芒。如今,“学大寨、赶泉口”的口号已载入史册,在市场经济浪潮下,“泉口”焕发出了新的品牌活力和能量。

  在巴东县沿渡河镇双神线两河口大桥一端,一块“神泉茶”字样的石柱格外醒目,顺着岔道小路直上,历经十五分钟的车程颠簸,一幅泉口乡村新图跃然于眼前:公路两侧茶树簇拥、层层梯田铺青叠翠、一排排茶行和零落房屋相互映衬。昔日阶梯农田变梯田茶园,村口那块“泉口精神永放光芒”石碑见证着泉口的新故事。
        
   这个新故事的缔造者,就是刘俊。早在1984年,年仅25岁的刘俊就做起了茶叶生意,在收茶、卖茶、制茶的转折中,他发现了“泉口”品牌的商业价值,注册“泉口”茶叶商标,创办巴东县神泉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从茶贩子变身成茶老板。



茶树修剪
      
  11月26日早晨7点,泉口梯田袅绕在一片炊烟中,从山脚缓缓升腾到山顶。“开工了哟,今天大伙儿主要搞冬季茶园管护,这样明年春茶才会丰产。”在刘俊一声吆喝下,“好咧!我都到了半个小时了。”王祖福应了一声,便拿起修剪机开始给茶树“理发造型”。
         
  修剪是一门技术活,可不单是修剪齐整那么简单。幼小茶树定型、壮年茶树轻修剪、衰老茶树重修剪、鸡爪枝深修剪……王祖福总结了一套“因材施剪“法,成了修剪茶树的老师傅。他的7亩茶园入了合作社,还自留了4亩茶园,“要把茶树当作种庄稼一样培育和呵护,它才会回馈收获。”今年,王祖福的丰园茶园采摘的鲜叶卖了4000余元,第一次见识了这个赚钱“潜力股”。
         
  在合作社做工挣工资,打理自家茶园创收入,王祖福成了泉口村茶叶种植科技示范户,茶农们也经常向他讨教茶叶种植经。和王祖福一样,韩守泽、韩尚伟等6名社员成了合作社早八晚六的上班族。“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在合作社做工,一天下来可以挣上120元呢。”社员杨科凯以前在家里种几亩地,勉强填饱肚子,如今在合作社茶园中寻觅到了“财路”。



查看茶苗长势
         
  在梯田茶园里,剪枝、翻土、施肥、补苗,一派忙碌景象,一根根茶苗摇曳着茁壮的身姿。“这里是泉口茶业的前方阵地,后方根据地还有一个育苗工厂呢,每天有几十名工人领工资呢。”刘俊口中的“根据地”是距离泉口村三、四十公里的黄金村,那就是合作社的鄂茶10号茶苗基地。
         
  40名留守妇女一线排开,仅仅30秒时间,取袋、装土、插苗,一个茶苗营养钵就完成。“我一天可以做近千个营养钵,按件计算工资,能挣100多块呢。”黄金村贫困户李佳艳是一名留守妇女,就近在茶苗基地打点零工,一年下来可挣得3万多收入,贴补读大学孩子的生活费成了一件轻松事。
         
  在家门口上班,照顾了家庭,还能有一份不错收入,这可是难得的“两全其美”。“神泉茶业可是咱们黄金村的大功臣,让我们这里贫困老百姓沾了光,在脱贫奔小康的上坡路上,狠狠把我们往前推了一把。”据茶苗基地现场管理负责人张昌新介绍,黄金村没有一个支柱产业,种植传统的农作物根本没有出路,是茶叶让这里有了转机。



茶苗基地
         
  苞谷、红薯、洋芋传统“老三样”下了岗,50亩茶苗基地改变了40余名贫困户的生活。“每年光支付工资就是100多万元,为贫困户平均增收1万是绰绰有余的。”让茶产业有赚头,老百姓日子有奔头,刘俊在“双赢智慧”中寻找了茶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
         
  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泉口精神”辉映下,1000亩茶苗点缀在泉口村的梯田上。今年,神泉茶业的茶品远销广东、北京、武汉等大都市,实现产值680余万。“让茶业成为赚钱的产业,为贫困户‘输血’,让脱贫的血脉‘活’起来,致富的引擎的‘动’起来。”“泉口村正等待着一个美丽的“绿色嬗变”。  
公 示 公 告 >>更多
部 务 公 开  
党 史 资 料 >>>更多
中国共产党章程 >>
中国共产党简史 >>
入党誓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
相 关 链接  
主办:中共巴东县委组织部 
联系地址:湖北省巴东县党政办公大楼 邮编:444300 电话:0718-4334819
承办:巴东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