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关镇位于清江以北,地处东经110°10′至110°4′,北纬30°32′至30°43′。辖26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城镇居民委员会,617个村民小组,65个居民小组,乡村户数18883户。常住户数26120户,常住人口数90725人,流动人口6525人,劳动力39825人。野三关是巴东江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全国第三批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湖北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巴东经济开发区所在地。
——历史文化悠久。野三关是千年古镇,北宋名相寇准止猎劝农之地,武昌首义元勋玉麟将军故里,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被文化部、省文化厅、恩施州分别表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楚天明星乡镇、文化生态保护镇,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跳丧舞等)与人文景观(邓玉麟将军故居、皇诏敕封的义门村等)。
——区位优势独特。地处恩施州东大门,是武陵山东进西出的交通咽喉。沪渝高速公路在镇内设有服务区和出入口,宜万铁路设有县级火车站,1小时可达恩施和宜昌,4小时可达武汉和重庆。318国道东西横贯全境57公里,巴鹤省道南北纵穿21公里,与宜昌长阳相连的榔水公路东南穿过14公里。镇区正位于318国道经济带,巴鹤公路经济带和榔水公路经济带的金三角地区。“忠武”天然气管道留有两座阀门。
——自然资源丰富。全镇平均海拔1200米,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1.7℃,年降雨量1270mm、无霜期234天,素有“世外桃源”之称,2011年8月14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野三关之路》,盛赞野三关是中国的“达沃斯”。主要经济农作物齐全,现有烟叶、蔬菜、核桃、木瓜四大支柱产业,核桃、板栗产业曾荣获“全州第一镇”称号;有煤矿、铁矿、锰矿与紫砂土等矿产资源;支井河、鱼泉河、泗渡河、苦桃溪、两岔河五大水系蕴藏着丰厚的水能资源;境内山川秀丽,有奇异的自然风景,包括亚洲松王-巴山松,树中奇观-五样树,山寨奇景-天生大石桥,地下乐园-鸳鸯洞,悬棺-棺木岩,悬崖稀树-白皮松,万亩森林公园-铁厂荒,高险峻观-高阳寨,领袖小居-劝商楼,土家风情-义门村。新建的景点有:世界最高悬索桥-泗渡河特大桥等。
——发展态势良好。与野三关实行“区镇共建”的巴东经济开发区于2008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筹建,规划面积8.2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市政基础设施累积投资4亿多元,收储土地4000亩,建成1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农民工公寓楼200套、公租房604套,3座11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万吨/日污水处理厂、1500吨/日垃圾填埋场和6000吨/日供水工程,园区交通道路、通讯网络、金融、环卫、医疗、文教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现正着力建设以劝农亭建成区为核心,以巴鹤公路为轴线,形成柳家山片区、谭家村片区、青龙桥片区、金象平片区四个核心片区,以东西环线构成大交通圈的“一心一轴一圈四核”的规划布局。入园企业达到69家,其中工业企业42家中(30家正常生产)。园区初步形成酒业酿造,特色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电子轻工和矿产四大产业集群。2014年,野三关镇(经济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亿元,增长14.33%;实现工业总产值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5亿元,比上年增长52.6%;完成财政收入1.15亿元(其中地税7522万元,国税3013万元,其它非税收入965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88元,比上年增长2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47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人口实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6‰以内。全镇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开发机遇显著。当前,野三关镇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一是政策机遇,既享受西部大开发、武陵山区扶贫与鄂西旅游生态圈建设的政策,又是全国第三批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建设镇,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二是武陵山与恩施州实验区建设的推进,湖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建设的开展;三是县域经济中心的确立与开发区推进带来的机遇。县委县政府提出“一城两翼、南北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确定把野三关镇建设成县域经济中心,推进开发区建设,是野三关谋求快速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和最好时机。
按照州、县党委政府对野三关“高位谋划、跨越发展”的总要求,镇党委政府、开发区提出了“生态立镇、产业兴镇、开放活镇,努力把野三关打造成沪渝第一关、鄂西第一镇、武陵山酒都、湖北后花园、中国达沃斯”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布局合理、产业集群、注重基础、市场领航、开放合作、管理创新、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遵循“一区多园、多业并举、支柱产业、特色鲜明、园镇共荣”的发展思路,以区域优势资源为基础,奋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全力打造“高山休闲度假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