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宸
我想,记者的工作是成为大众的眼睛,记者把自己看到了解到的东西客观真实地反映给大众,让百姓们足不出户,也能“尽知天下事”。
但是,想要真正做到客观真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我而言,由于自身的社交恐惧,我在成为记者之初,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份工作,参加有着既定方案的活动还好,不用和人打交道,拍摄照片,记下流程,回去整理好,只要细心,这也不是太大的难事。但是经常也会有策划类的人物采访任务落在我的头上,要和采访对象事先联系,定好时间地点,自己参考前辈们的新闻稿件准备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对方的身份,一边准备,心里也一边打鼓,不知道这些问题会不会冒犯对方,又或者会不会涉及对方隐私呢?
有幸参加2017年恩施硒博览会和茶叶大会,前辈指派我采访一个经营土豆生意的老板,他在绿葱坡成立了硒土豆专业合作社,培育种苗,创立了“绿葱坡洋芋”土豆品牌,远销上海、深圳等地。这是我此前从未打过交道的人物啊,要问他些什么呢,我在采访本上写下一个又一个问题,很多写上又涂掉,苦思冥想不得要领。前辈见我犯难,告诉我说,你能想到的问题都要问,只有了解到足够多的信息,才能有取舍的空间。
采访开始了,这个老板没有我预想的财大气粗,也没有什么官腔,面相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和我握手时,还能觉出他粗大的手指上常年劳动留下的粗糙的触感,这让我松了一口气。接下来的采访过程中,我注意到他谈吐虽然不是很清晰,但是他对自己的土豆信心十足,对我知无不言,我自觉采访进行得很顺利,了解到了很多关于他和他土豆的信息。我之前特意上网看了一些采访技巧,说是记者要善于引导被采访者,可是事到临头,这些需要经验和魄力的事,最后证明我做得并不太好。
果然,前辈看了我写的初稿,很多信息由于是被采访者仅凭印象说出来的,存在许多模糊和不准确。“他成立专业合作社具体是哪一年呢?他的‘州土豆种薯培育示范点’的准确名称到底是什么呢 ?” 面对这些细微却不可或缺的信息的不准确,让接下来撰写稿件的过程变得磕磕绊绊甚至无法继续,通过微信和对方联系,又无法保证能有即时的反馈……
无计可施,前辈接过我的初稿,多方联系求证,最终通过官方渠道得到了确切的信息,第二天又亲自去这个老板展销土豆的现场拍摄照片,看着最终发出的稿件上赫然署着我的名字,不由得两颊发红。后面的人物采访,我都会尽可能把这些具体细微的信息记录准确,并留好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遇到遗漏的关键信息就打电话求证。
由于自身阅历有限,有时候的活动或者会议性质的采访会接触此前闻所未闻的全新的概念,除了仔细听取活动会议内容、阅读会议材料之外,还要主动查阅相关的资料。前辈告诉我,如果记者自己都搞不清楚,那读者看了就更是一头雾水了。本着这个原则,会议和活动类的采访中我都会认真阅读会议和活动材料,有搞不清楚的概念也会找相关人士咨询求证。
就这样一步一步,我渐渐也可以独当一面地胜任很多采访工作。每次月初的工作会议上,都会安排一个老练的记者前辈给大家分享自己的采访经验,参加重要会议的采访注意事项、新闻照片的实用拍摄技巧等等,让我获益匪浅,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感觉又打开了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
真正经历才知道,原来成长是很痛苦的,以前看什么“破茧成蝶”之类的比喻都毫无感触,直接拿来用了事,现在想起这个词,还真是这么回事,想要成长总得经历困难,这些困难在解决之前都是高山,在越过之后就成了风景,前面还有很多座高山,但愿我能看到同样多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