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瑞勇 特约记者 谭云枝
橘农杀虫
一锄黄土下河沟、一亩苞谷一背篓、山上山下一声吼……这样一句顺口溜,在巴东县东瀼口镇绿竹筏村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长江畔,一江碧水绕山脚,1000多米海拔高的山峰直插云霄,在一高一低间,横斜着一面陡峭的山坡,这是绿竹筏村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最生动的注解。陡坡留不住土、河沟蓄不住水,养不活庄稼,更谈不上养活这一方人。
穷土地养了一群不服穷的人,只可惜找不到摆脱“穷海”的路子。故事的转折就从村支书记税明金开始,1992年从部队退役,在1996年的村支书换届选举中,他被村民高票选举为新任村支书,这一任就是20个春秋。
新官上任三把火,在税明金心里,这“三把火”要猛火力,“烧”出一条老百姓致富路,温暖一颗颗遭遇贫寒的心。若种玉米、红薯、土豆,依旧在穷循环圈中打转,要甩掉老把式,就要“敢于吃螃蟹”。绿竹筏村水汽充足、雾天多且热量丰富,税明金很快瞄定了种植柑橘这条新路子。
“刨了半辈子的黄土,种庄稼还能填饱肚子,都种水果了,那不是要喝西北风了。”税明金深思“熟”透了的新点子,却引来了村民们的质疑和抵制。就这样,一场新理念与旧观念的迂回战上演。
栽苗、拔苗、再到栽苗,村民们顾于面子栽植柑橘苗,却又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在栽和拔上,重蹈覆辙了四五次。“恨铁不成钢,但又无计可施。”当一整套的想法被“践踏”得支离破碎,税明金的初梦却没有瓦解。
橘农采摘夏橙
迂回战就这样打了十年,故事转折再次发生。2006年,最后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惠及绿竹筏村,绝大多数坡地被纳入了停耕红线。同时,仅一沟之隔的秭归柑橘早已成块成片,原先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村民们光靠柑橘这个小果子,就撑圆了腰中的钱袋子。
坡地上挖不出“康庄道”,种柑橘或许会种出一片新天地,在政策杠杆驱动和邻村赤裸裸的诱惑下,村民们方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就是“井底之蛙”。
一时间,村民从谈红薯苞谷到夸柑橘,如何种好柑橘树苗成了饭后谈资。“别小看一棵柑橘树,管护好了,相当于上百株苞谷了。”村民王大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柑橘上尝到了甜头,也是村里首个产量过万斤的柑橘大户。不到五年时间,如王大明一样的大户,很快增至100户。
公路边,一栋青墙白瓦的三层小洋房格外醒目,和四周一簇簇葱茏的橘树相映成趣,这是柑橘种植户张林的新家。“我这栋房子就是一个个橘子换来的,是这个果子改变了我家几辈人的生活。”2006年,村子里“柑橘热”日渐升温,张林趁“热”打铁,把口粮田全栽上了橘树,还垦荒种了好几亩。
8年时间的漫长等待,剪枝、追肥、除虫,张林如精心呵护襁褓中的婴儿一般。就在2014年,他的柑橘园迎来第一次开园采摘:丰产7万余斤,揽金近20万。如今,钟情柑橘的张林不“拘”于眼前,组建成立了林扬柑橘专业合作社,并计划创办柑橘家庭农场,走抱团发展的路子,“榨尽”柑橘产业链上的利润点。
“一个小小的果子,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经济能量。”每到收获季节,一辆辆卡车驶进绿竹筏村橘园,拖走了一筐筐柑橘,留下了一沓沓红钞票。此刻,不安于现状的税明金蹦出一个点子,要是夏季也有柑橘卖,岂不真是“四季发财”了嘛。
剪枝
经一番考察、学习和试种,税明金见机引进了第一批夏橙树苗。“夏橙一年结两次果,一轮老果子在夏季成熟,另一轮嫩果长到次年夏季成熟,果树根本上闲不下来。”发了柑橘财的王玉喜一口气种了8亩夏橙,他称夏橙和柑橘是一对错季上演的“舞伴”,让橘园忙碌身影一刻都不消停。
但在税明金眼里,没有技术撑腰和壮骨,柑橘产业畸形儿迟早会“夭折”。每年,县人社、农业等部门和联正职校技术专家都会分两期会为橘农们上一堂生动的橘园课堂,送来技术“干粮”,科技“营养因子”强健了村民种橘的筋骨和气力。
“每次只需一个电话,技术员都会教我怎么做,少走了很多弯路,也种出了健康树。”70多岁的谭同魁自封是“老学霸”,拜师学起了柑橘种植经,满怀信心地发展了5亩柑橘,和柑橘共舞夕阳人生。
工程老板周武回乡垦橘园、养殖户王大林转行种橘树、年轻人宋文贵微信卖柑橘……新修建的3.5公里产业路在橘园穿梭……仅仅去年一年,全村柑橘面积再新增1000亩。柑橘成了一块磁石,释放出一股股超强“产业引力波”。
冬有椪柑、蜜桔,夏有夏橙,绿竹筏成了四季飘香的柑橘小王国。从冷淡十年到火热十年的蜕变,成熟橘园2000亩、800万收益,这一串沉甸甸的数据如一张张“绿色存折”,把一面面荒山坡变身成“绿色银行”。
从一面荒山、一座“金山”的蝶变,绿竹筏村在绿色路上逐梦小康。“一个柑橘产业可以改变村里人脱贫和养老问题,不给政府和子女添加负担,绿竹筏人才活出了真风采。”税明金这样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