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明武
野三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秦汉时期,巴人就在此形成了稳定的活动区域。北宋宰相寇准任巴东县令时,曾在这里劝农弃猎从耕。大革命时期,贺龙元帅两次率部队经过这里,惩治土豪,开仓济贫。解放后,党和国家多名领导人先后视察野三关。1992年,野三关被录入《中国著名乡镇》丛书。新华社第2131期《国内动态清样》称誉为“深山野岭夜明珠”。1999年野三关镇被授予“省级文明乡镇”称号。现在野三关是国家级体制改革试点镇。
一、区位及历史沿革
谢国维先生在《三关赋》中写道:野三关,踞武陵余脉,锁川汉咽喉。北临三峡,南濒清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野三关就是江汉平原进入蜀道的第一制高点,是武陵山脉东部的咽喉之地,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的东大门。野三关的地理板块奇特,它的南面是美丽的清江,西面的支井河汇入野三河流入清江,北面的岔二河向东连接木龙河、泗渡河流入清江。野三河、支井河、岔二河、木龙河、泗渡河形成“五龙奔江”的神奇景观。并连同清江鬼斧神工,开凿了一条神秘的大峡谷。这条千里大峡谷镶裹着野三关这颗绿色明珠。由于政治、经济、历史和人文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超出行政区划,把这个地理和文化板块称为野三关地区。
野三关,历经千年,行政区划变更多次,曾经是巴东县劝农乡、巴东县莱泽乡、巴东县野三关巡检司、巴东县第三区、巴东县第六区、巴东县野三关区、巴东县野三关人民公社、1984年划为野三关镇至今。
据《巴东县志》记载,清朝初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在巴东县泗井水的石柱山设置巡检司暑,巡检司暑的机关包括司法税赋等部门,还有武官和军队。后来迁移到淸太坪的大堰塘村,大堰塘村的周堂岩在野三河流入清江的河口,又叫野三口,巡检司暑就命名为野三关巡检司。1730年,野三关巡检司暑迁到劝农亭,巡检司暑的工作人员和工作管辖的范围都没有变,机关的名称仍然叫野三关巡检司暑,人们把劝农亭又叫野三关,把野三关巡检司暑管辖的地区叫野三关地区,虽然历史上多次改朝换代的变动,野三关这个名称至今依然保留。
二、寇公劝农开启野三关发展繁荣的纪元 《劝农歌》曰:“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业,定居稼穑,乐土归民,传之子孙。” 宋代名相寇准任巴东县令时,野三关一带是:“依山为田,刀耕火种,备历艰辛,地不能抗涝旱,虽丰岁不能自给,小则粉蕨根为食”。寇准从巴东县城出发,步行200余里,穿过人迹罕至,虎狼成群的原始荒原,来到野三关视察,劝导人们弃猎从耕,并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从此,野三关这块地方的人们开始进入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时代。
据史书记载,在北宋时期,野三关就开始有了街道的雏形,一条从宜昌通往恩施的茶马古道从此经过,这条茶马古道后来叫做银大路。银大路全长近400公里,翻山越岭,渡河涉水,道路崎岖,盘旋绕山。野三关正处于银大路的中间站口。银大路上,挑夫和背脚队、骡马队络绎不绝,山里的农副产品要背进城,城里的盐、布匹等日用品要挑进山,野三关就成了银大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条街道就逐渐繁华起来。 明成化八年(1472年),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大旱,寸草不生,明朝官府动员灾民西迁,历史上把这次大移民叫“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当时野三关涌来大量的流民在此落户,有的在野三关集镇从事商业或手工业,有的在野三关周围农村开荒种地从事农业生产,野三关的人口迅速增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很快促进了古老的山镇走向繁荣。《老街映象》曾这样描述野三关: 石板老街石板路,石板台阶石板沟。 千年岁月千年磨,石板磨得光溜溜。 清清甜甜凉水井,荷花池里采莲藕。 石淘水照汉王庙,玉皇阁映青龙头。 罗汉洞口青松绿,龙洞桥下溪水流。 白岩飘来山号子,土家妹子放歌喉。 七个水井五条巷,九步台阶三道楼。
步步石阶铺连铺,层层商家楼连楼。 大屋小屋紧相依,大商小贩沟连沟。
青瓦绿水千万条,山雨银丝清水流。
红木柱子红木梁,红木走廊红木楼。
木刻窗花凤凰鸣,石雕门棂狮子吼。
白绵土纱家机布,细丝花线老绵绸。
长衫礼帽算盘响,生意筹谋是老手。
草鞋山袜棕蓑衣,皮毛生漆金桐油。
一竿长称两人抬,肩挑背扛竹背篓。
核桃板栗香瓜子,红豆白豆白芸豆。
老花眼镜三须胡,水烟丝丝慢悠悠。
山茶山枣山胡椒,银杏木瓜朱砂柚。
山里妹子俏媳妇,提篮叫卖街上走。
顽童街沿斗蛐蛐,奶奶穿针梅花绣。
太平岗亭渔鼓响,纸牌象棋闹茶楼。
大街小巷土菜馆,土灶土锅土火炉。
四张桌子八个客,说说笑笑一碗酒。
酢椒豆豉五花肉,腊肉蹄子煮土豆。
金包银燕包谷饭,青菜合渣菜籽油。
油炕洋芋酸合渣,高粱粑粑荞麦粥。
梨柴火旺煮山茶,山乡老客不想走。
大年三十冷三九,门神对联红灯笼。
彩船彩车闹花灯,龙灯狮子滚绣球。
拜天拜地拜祖先,鞭炮香火腊猪头。
难得一顿团年饭,一年总算熬到头。
石板老街石板路,石板台阶石板沟。
讲不完的老故事,说不清的情和仇。
送走多少老祖先,迎来多少新媳妇。
风风雨雨石板街,岁月磨得光溜溜。
三、改革开放铸就楚天明珠野三关
1984年4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乔石、共青团中央书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鄂西地区视察,途径并留宿野三关,对湖北省巴东县的党委和政府领导人作了重要指示,人民日报发表记者敖腾的文章,《劝商篇》祥细地报道了胡耀邦等关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指示。时隔两年,接任总书记的赵紫阳也到野三关进行了视察。野三关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社会经济开始新的发展。
历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野三关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沪渝高速公路通车,宜万铁路开通,火车开进野三关。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于2008年批准落户到野三关,2010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开建。总规划面积51.85平方公里,其中野三关综合园区规划面积786.06公顷,分谭家村商贸物流区,柳家山工业区、青龙桥工业区、金象坪工业区四个片区。巴东县委、县政府提出举全县之力把经济开发区建成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使之成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的主要平台和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把野三关建成工业集散地、商贸物流区、休闲旅游城,成为巴东县域经济中心和恩施州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武陵第一镇、湖北后花园、中国的达沃斯”。现在野三关已经进入城市建设发展时期,以高山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各种城市服务功能正在不断完善,野三关镇被列入全国改革发展试点镇,巴东经济开发区2011年荣登第三届中国开发区投资潜力百强榜。
四、悠久历史凝聚独具特色的野三关民族文化
野三关独特的历史、独特的地域地貌和独特的文化特点,形成了野三关文化丰富的内容。 历史悠久的建筑文化。野三关老街的房子依山叠层而建,可以三道楼不用梯子,“对合街”的另一边有一部分吊脚楼。两层楼木结构,互相依靠,一栋三间,中间堂屋也是通道,两边是商铺,柜台上用杉木做梭板,早上开晚上关。商铺后面是生活间,二楼是住宿间。街面只有六米宽,街道上全部铺满青石板,共有五道台阶,三步、五步不等。
清朝时期,野三关的有些地方开始修建一些砖木结构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成四合院,用青石条铺成天井,一处建筑群往往有一个或多个天井。这些天井把建筑群的使用功能安排得实用合理,既解决通风、采光、通水等问题,又是连接建筑群各单元的通道。泗渡河的郑家大屋场就有12个天井,远远望去象一座古城堡。这些建筑群都选择在一块山水之间,避风向阳甚至有险可据的风水宝地或者是世外桃源,周围还有茶园、果园和肥沃的良田,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此外,还有一些观、庙、教堂也很有特色。
厚重精妙的碑刻文化。野三关的碑刻起源于北宋,明末清初盛行,有墓碑、贞洁碑、纪念碑、界碑等。
有些墓碑规模很大,占地数亩,形成墓碑群,石人石鸟,石狮石兽站立环绕;碑面台层雕着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二龙戏珠等,活灵活现,须眉可见。墓碑上的碑文多请有名的文人撰写,碑文、对联文词古朴而清新,书写端正。 银大路是古时连接川汉的一条重要通道,山大水险,恩施至宜昌盘旋婉转八百余里。由于修这条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沿途险峻的地方都刻有功德碑,记录修路的时间、过程、捐款人姓名以及为修路而牺牲者的名单。
高阳寨有一个石雕群,墓碑记载了光绪13年修建高阳寨的经过。“高阳观”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的悬刻在绝壁上,两块功德碑刻有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的数目,还刻有詹先甲等人题的三十六首诗,诗文古朴,字词深奥,韵律工整,书法精妙。 位于桥河中游的刀尖岩下一里路处,有一佘氏墓,清道光三年清明节时立有丈余高的墓碑,墓碑上用简短的300余字讲述了佘氏婆婆之子谭天飞与芝兰成婚所生八子的神话故事,记录了谭氏八子后来分居所住的八坪、八洞、八河。八坪谭后又各建立祠堂衍生各派。落业水流坪的谭桂芳的八代孙谭国耀是土家族历史上最高职品的官员,官居一品。死后葬于川子架村,碑刻记载“皇清诰赠钦授正一品谭公国耀字达还大人之墓”。
曼妙隽永的土家歌舞。野三关的民歌从形式上可分为“号子”和“小调”。
号子分劳作号子和山号子。劳作号子有石工号子、搬运号子、背脚号子、船工号子和放排号子。这种号子在几个人共同劳动时为了保持动作协调一致而唱出有节奏的歌声,一人领唱其他人随声附和,高亢洪亮、简短、粗犷、节奏性强。 山号子是人们在田间劳动时所唱的歌,其唱法有穿号子、捡号子、赶号子。穿号子对唱对接、一人唱几人接、两人领唱多人穿唱,高腔高调、颤音、滑音、长音婉转流云,余音映山,气氛热烈,使人心旷神怡。 民歌中的小调种类繁多,是人们在劳动或休息时唱的歌。这些歌的歌词都比较长,充分运用夸张、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丰富的技法和幽默、风趣、含蓄、生动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能借景抒情、以物传情,表现出奥妙无穷的感染力。 “撒叶儿嗬”是土家族歌颂祖先、礼赞生命的一种民间歌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是民间流传“跳丧”舞的故乡。土家撒尔嗬,汉族称“跳丧”,又叫“打丧鼓”。是土家族民间悼念死者的一种隆重的送葬仪式。撒尔嗬作为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丧仪习俗,它的奇特之处就是丧事当作喜事办。土家人有 “一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四山五岭、左邻右舍的乡亲聚集在孝家堂屋里,在亡人的灵柩前,人们踏着鼓点载歌载舞,场面气氛欢快热烈,通宵达旦。撒尔嗬的演唱形式是一人执鼓领唱,众和。执鼓者,是有声望的长者,也是能歌善舞的能手,他以鼓点指挥舞蹈,以鼓点变换曲牌。撒尔嗬的鼓点子及舞蹈动作因地域不同而稍有差异。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个类型。按模仿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猴子爬岩”、“狗撒尿”、“狗连裆”、“燕儿含泥”、“么姑姐筛箩”等。撒尔嗬作为一种民族舞蹈,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歌词内容,都少有悲凄之感,舞姿刚劲,歌声激越,音乐高吭欢快,舞步健美勇武。歌词内容十分广泛,回忆民族起源、讲述民间故事、叙述得到父母养育之恩等,歌舞者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歌词多呈四句七言,四、三式,上下旬,也有“五句子”保持着古代巴歌“竹枝”、“杨柳”等曲牌格律形式,内容古朴。每唱完一首,最后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跳撒尔嗬喂”,或“解忧愁噢”,粗犷的歌声和明快的曲调扫去了死者家里悲痛凄婉的气氛,人们用欢歌和鼓乐致哀,为死者家人驱散扰愁。 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野三关地处海拔一千二百米左右的山地,气候凉爽,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盛产多种粮食、蔬菜、干果和水果,山里的特产和山泉水酿成了野三关独特的饮食文化。
玉米粉用木甑蒸玉米饭,加上大米混合蒸制后叫“金包银”饭,是这里的一道精美的主食。合渣,当地人叫“懒豆腐”,大豆用水浸泡8个小时以上,淘洗干净后用石磨磨浆,用柴火煮豆浆,第一次开锅后放入切好的青菜,第二次开锅后加入一定的凉水,等再次开锅时,加上少许的菜油和食盐就可以出锅了,这样做出来的合渣汤白、菜青,没有豆腥味和生菜味,汤浓味正,鲜美可口。豆豉是野三关特有的食品,据说从北宋开始就用作宫廷菜的贡品。黄豆经淘洗、浸泡、蒸熟、发酵上丝后用生姜、大蒜、花椒和辣椒粉上坛腌制而成。豆豉炒腊肉是野三关的家常菜。还有炕油洋芋(土豆)、油炸土豆片、酢管椒、玉米粑粑、洋芋粉、腊蹄子、炕豆腐等,都是招待贵客的主菜。
野三关被誉为“武陵酒都”,三峡酒业、水布垭银杏酒业、茅源酒业、天池口木瓜酒业等酒业公司落户野三关工业园区,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米香型各具特色。这里的人们喜欢浓烈的高度酒,酒逢知己饮,酒醉英雄汉,舒怀豪饮,往往一醉方休。
精美深邃的花灯艺术。花灯是野三关春节期间的一项主要文艺活动,野三关的花灯艺术历史悠久,清朝年间就很盛行。抗日战争时,军队的宣传队在野三关舞龙舞狮、踩高跷、划彩船、推鼓儿车等,对野三关的花灯艺术影响很大,一些民间艺人在春节期间组织一些盛大的花灯会。新中国成立后,每年春节都要组织花灯会,很多外地节目也融入进来,丰富了野三关的花灯文化。花灯节目以土家族的民间歌舞为主体,以土家族的语言为主要语言,每个节目的开始、转折、结束都由不同的锣鼓指挥,演员按锣鼓的指挥节奏演出。所以说花灯锣鼓是花灯节目的灵魂,外来花灯节目的不断充实,互相融合形成野三关花灯文化独特的魅力。
五、中国梦勾勒出野三关的未来画卷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一届中央委员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激励着十三亿中国人凝聚智慧和力量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野三关的发展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今天的野三关正在向武陵明珠迈进:
确立以高山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题的发展理念。围绕这个主题充分保护资源,开发资源,让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植被、清澈的山泉,释放出应有的的价值。重点保护和开发铁厂荒生态旅游资源、水流坪高山淡水湖资源、石桥坪、龙潭坪、故县坪、大甘坪、冉家村等城郊休闲观光资源。
重点围绕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市区饮水、供电、供气问题,加快玉麟大道建设速度,完善小区停车场、城市公厕、市民休闲娱乐广场、市区公园等设施建设。
重点围绕城市管理功能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针对野三关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适时调整城市管理机构和编制规模,按照旅游城市的要求打造干净城市、平安城市、文明城市。 重点围绕旅游发展特色产业。除特色饮食和地方地域文化外,发展开发柿子、银杏、核桃、板栗、马铃薯、玉米、大蒜以及中药材、手工编织等系列产品。
努力开发不为人知的地域文化。野三关的文化是多元的,土家族文化是野三关文化的主体。野三关地处长阳猿人和南方猿人生活的地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野三关地处巴人生活的清江流域,也经历了癝君文化的洗礼。寇公文化说明野三关从北宋以来,自然经济开始形成和发展,并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所以说有古猿人文化、癝君文化、土家文化、寇公文化、玉麟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丰厚的载体。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是难得的瑰宝,当人们认识、开发它们以后必将以一个惊人的旅游圣地展现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
作者通联:巴东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