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下旬的一天,风和日丽,我乘坐巴东至沿渡河的班船,沿神龙溪一游,站在船尾,倚栏观赏,船航行至赵家湾、陈向坪一带,两岸突显平缓,河面宽阔,绿水荡漾,波光粼粼,放眼眺望,掩眏在绿树青山中的陈向坪特色民居,显得十分耀眼。但却令我思绪万千,它西南两面均临神龙溪,东因孙家溪与红花岭隔水相望,恰似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
眼前的一翻景象,不禁让人沉思,让人想起神龙溪的水位上升,虽然给巴东县城,至沿渡河、罗坪、陈向坪等地的水路交通,带来极大便利,为人员往来,物资运输,节省了时间,缩短了距离,降低了成本。但也失去了神龙溪旅游漂流的诸多看点,以及峡谷幽深,原始古朴的山水风光。尤其是由于水位的上升,河面扩宽,给两岸人员的直接来往,形成了一条天然的阻隔带、隔离河。值得庆幸的是,为了冲破这天然的阻隔带,国家在神龙溪口,修建了神龙溪大桥,为两岸人员往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为官渡口镇与江北各村的连系,提供了更加快捷的陆路通道。
可是,犹如半岛的陈向坪,陆路从那里去官渡口、进巴东城?看到今日的陈向坪,不由得记起当年的龙船河,在神龙溪水位没有上升前,那里有一条由行人自行拉动的“豌豆角”船。它的设计是:在神龙溪两岸,架上一根略高于船面一米左右的竹蔑编的纤绳,船的中间装有一根固定的二米多高的木柱,然后通过一个用铁丝拧的铁环,或其它麻编的环,将互成直角的木柱与纤绳套在一起,从而将船固定在纤绳上。船上另有一根五米长左右用麻搓编的揽绳,它一头栓在船的前头沿一个小铁环上,另一头栓在岸上固定的木桩上,保护船的安全,防止随水冲走。还有蒿杆、桡片,以备急需。船平时无人管理,但山洪暴发时,有人看护,夜间都停留在龙船河这边。
我曾多次路过此处,多次自行拔拉这条“移动舟桥”,过河的时候,只要解开固定在岸上的揽绳,登上该船,站在船上木柱附近,自己用手拿住纤绳,像拔河赛一样的拉纤绳,一人拉也行,二人拉也行。往西去,就往东拉,往东去,就往西拉。50-60米左右的河面,风平浪静,水净沙明,清澈见底,一边拉纤,一边观赏水中的奇石和嬉游的鱼虾,尽享这山溪水中的景色。人坐在船上,船漂在水上,人不用走动,就漂向对岸,岂不像一条“移动舟桥”吗? 它让许多好奇的孩子感到,怎么船上没人掌舵,没人推桡,只要自己拉一下纤绳,船就在水上漂走,漂过来,漂过去,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奇妙的想像! 龙船河的“移动舟桥”,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它是今天的陈向坪,昨日的龙船河人,解决神龙溪两岸人员往来的一大义举。曾经作为去火烽、上四川的一条重要通道, 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当今,随着龙船河的淹没,“移动舟桥”也随之而去,成为神龙溪的一个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