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庆(原巴东县供销社生产技术指导股股长)口述 记者 边文海 整理
我72岁,已是古稀之年。但隔三差五我都会到巴东县城西壤坡沿江大道转转,既是为了健身,更重要的是想看看长江之隔的葱茏的柑橘园。极目远眺,东瀼口、官渡口柑橘基地连块成片,碧透苍茫,与浩淼长江相映成趣。
看着,看着,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看到燃烧青春韶华的我。
东瀼口镇雷家坪柑橘基地现在是农业部挂牌的优质柑橘品改基地,而在1975年,雷家坪柑橘基地还是一片荒山。
1983年,巴东县开始大面积发展柑橘产业。这年,我受命发展柑橘。
在计划经济时代,柑橘的商品性并不明显,绝大多管理者和农民都“以粮为纲”,吃饱肚子是最大目标,做群众工作时经常是“热脸贴冷屁股”。为了打破思想障碍,我带领13人技术工作队,白天到田头,在农民生产中休息间隙宣传发动,晚上到屋头磨“嘴皮子”。也许是我们生磨死缠的精神感动了干部和农民,许多生产队和农民同意栽种柑橘。即便如此,仍然有少数农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东瀼口几位农民把无偿发放的柑橘苗扔在山洞里以示反对,我们调查清楚后,没有批评他们,而是重新调集柑橘苗,并送到他们家里。我们的行动让他们感动和内疚,他们用实际劳动回报了我们的辛苦。
“坚冰”终于被打破!为了提高发展速度和效率,原官渡口、东瀼口两区联合,集中劳力进行坡改梯、栽植柑橘。在那个年月,农民柑橘栽培技术几乎是空白,全靠技术员手把手的示范,千篇一律地讲解。为使干部和农民的热情得以持续保持,我们申请省供销社支持,从省社调来技术员和生产机械,投入到柑橘栽植大会战。
1975年11月,我带领全体柑橘技术员为东瀼口白包柑橘大会战提供技术支持。在短短1个月内,把白包500亩荒山改造成300亩梯田发展柑橘。1977年10月至1988年,我再次带领10余名技术员,参加原官渡口公社云盘包等地柑橘栽植大会战。以本次大会战为引领,随后有5个公社办起了柑橘场。
面积上来了,科技服务就尤为重要。当时,巴东县还没有技术力量印制宣传画,我坐着慢船到武汉辗转一个多星期印制了“大食蝇联防”宣传画,回来后马不停蹄和同事们又将宣传画送到农户家里。同时,选派技术员到广东汨罗县、浙江黄岩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习。
付出迎来收获!到1983年末,全县柑橘总面积突破1万亩。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无数的辛劳换取了初步成功,我们的泪水和着汗水流淌!
巴东县发展柑橘最快的是1986年至1987年,县里出台柑橘生产粮食补贴政策,按一定标准给予橘农粮食补贴。农民的积极性被空前激发,到1987年末,全县柑橘亩数达到3万亩,创历史新高。
柑橘树长大了,柑橘树挂果了,丰产了!柑橘经营就是一个重大课题。
1976年,在省特产研究院、省供销社、武汉大学等单位支持下,我和同事们进行了柑橘储藏保鲜技术攻关。在普通仓库、地下室、天然溶洞等不同环境,采用13种药剂进行试验。经过艰苦努力,获得成功,对减轻库容和运输压力,减少柑橘腐烂起到极大的作用。
1974年,巴东柑橘收购制度改革轰动全省——“社队分级包装、国家分级收购”,这项制度改革由我主持。过去柑橘收购验等评级由少数人说了算,同时验收人员也是凭主观办事,社队运来的柑橘没有统装价格,这种“估哈数”的收购方法极易导致抬级抬价和压级压价,同时,也产生以次充好、损失浪费等现象。因为不能正确执行优质优价政策,产销之间形成矛盾对立。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全县70个生产队办试点,试行分级包装、分级收购并取得成功,从而很好地处理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一改革在现在看来是“小儿科”,但在当时却十分难得,改革成果在全鄂西地区推广。
我和同事们除了开会或培训,一年四季“钉”在田块,每天2角钱的补助,全部开支了生活、住宿费用,没有积蓄,收获的是看到了柑橘树长大、结果,看到农民笑了!
岁月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在我们青丝白发的不经意间,巴东柑橘产业基地已达到11万亩,并且拥有了巴东自己的品牌,令人无限欣慰,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