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监总工会工商联
团县委职 高统 计
文体新广村镇银行
野三关 金果坪 溪丘湾 沿渡河
官渡口 清太坪 水布垭 大支坪
东瀼口 绿葱坡 茶店子 信陵镇
   新闻中心县委办巴东党建巴东廉政巴东宣传文明巴东巴东长安巴东统战经济开发区楚峡文艺精彩专题论坛留言板
 当前位置:  首页 > 记忆巴东> 正文
 
人民生活的改善就是奋斗目标——泉口精神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4-09-15 09:58:00    【点击:

张自年
 
  神农架南麓的万山丛中,有一道长长的峡谷,潺潺的溪水源源不断流向远方。峡谷两边是陡峭的山坡。坡上有三十七道深沟分成三十八道山梁,山梁上梯田层层、茶园片片。昔日的山沟,白天到处钢钎大锤叮当响,一片改田的景况;夜间家家户户电灯似点点繁星,与天空的星星交相辉映;加工机械有节奏地运转,隆隆作响,山上山下一派生机昂然。如今新建的两条水泥路象两条银带由山脚盘旋而延伸到山巅。春天到此,庄稼浓绿,遍地油菜花金黄。秋收时节,丰收盛况呈现在眼前,收获的粮食布满着农户晒场,金灿灿的包谷托托一串一串挂满家家户户的屋檐大堂,这就是用一代人的心血铸就了一种精神的地方——泉口。
 
  习总书记说:“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维亚说过一句话很玄乎的话:“生活中最可怕东西,正是生活”。人世间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都是凡人,凡人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那样度过的。泉口人正是如此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追求。困难时期只追求有一碗吃,温饱解决后,又要向小康追求,向往更好地生活。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激起了我们队泉口精神的记忆。
 
  然而,过去的泉口却是另一番景况。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民生活处于极度困难时期。在沿渡河的长峰之内,有这样一些传说,“不进长峰,不知背脚苦”,“望到屋,走得哭”等等。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三难,出门走路难,日常生活用品背运难,爬坡种田养家难。日落日出,一朝一复,大人小孩一样辛苦,不外乎莫拉维亚说,生活中最可怕的正是生活。当年泉口的领导人正是把人民生活的改善作为奋斗目标,振奋人民的精神,凝聚人民的力量,改善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环境,实现生活自足有余成了当年的梦想。
 
  记忆一,认识条件,改造条件,实现自给有余。
 
  贫困是当时最典型的现状。泉口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田土瘠薄,人们形容的是“风吹石头滚下河,老鸭歇脚土就梭,三个月亮晒死苗,一场大雨现岩壳”。耕作艰难,广种薄收,生活极为困难。劳动人民在石头缝里点种庄稼,多为刀耕火种,望天收成,解放后虽然生活大有改善,由于自然条件太差,不能自给,吃粮靠供应,用钱靠救济。劳动人民住草屋,住岩洞,吃的是野菜粥,点亮靠油亮子(松树节),劳动工具除了薅锄、挖锄,就是背篓打杵,人们常说的耕牛农具是少之又少,贫困是当时显而易见的状况。
 
  拼搏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要使车子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时泉口公社的党委书记张植弟同志受命于一九五九年三年自然灾害之中。恶劣的环境,人们的疾苦,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屋漏偏缝年阴雨,十年九旱的挂坡地种上的粮食只得四成收。受灾后残酷的现实激励着领班人。临危受命的张植弟在沉思,党把这样的担子交给我,我该怎么办。人们吃救济粮要到百里开外的地方去背,会越背越穷,越穷越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向山要粮,还是平平淡淡,只图自己过日子等等一系列问题使张植弟同志忧心如焚。在关键时刻他头脑清醒,主义拿定,便向全公社发出号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向荒山要粮,开垦能耕的荒地种粮食,甩掉帽子(铁缺粮帽),填饱肚子。经三年的艰苦努力,奋力拼搏,到一九六二年秋泉口就甩掉了缺粮帽,并开始向国家贡献第一批爱国粮。
 
  一九六五年国庆,张植弟被推举为代表,参加了国庆观礼,站在天安门观礼台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时,他心情万分激动,回想自己是一个当长工出身的苦孩子,来到了毛主席身边,是一生的幸福,更使他增强了当好班长的信念。毛主席一九六四年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国庆观礼他拜见了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观礼后就去了大寨,向陈永贵同志领教学习,参观大寨的巨大变化,从大寨回来的时候,用自己微薄薪水给每个生产队买回一套《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和“老三篇”作为精神食粮,并为每个队买一根2米长的钢钎。回到泉口后,当晚召开党委会,作出泉口学大寨的决定。大寨改坡地为梯田,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大寨能办到的泉口也能办到,在会上他慷慨激扬地讲出:要想人民吃饱饭,就要改坡田为梯田。决心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用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思想武装头脑,树立小改小增产,大改大增产, 的信心。同时制定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一口人一亩梯田,一人一头牲猪,一人一只山羊,人平一千斤粮食。改“三靠”(吃饭靠供应,穿衣靠救济,用钱靠贷款)为“三不要”,(不要供应粮,不要救济衣,用钱不贷款),力争实现“三不少”,不少交国家公余粮食,不少国家牲猪山羊派购任务,不少桐木茶出售计划指标的完成。决定作出后,动员干部群众以“老三篇”铸造灵魂,教育人民群众学习“老三篇”,树立“愚公精神”,苦干、实干加巧干;教育干部学习“老三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带头学、带头干,回公社比手趼,是在说是在干,口说不为凭,伸出手来看高低。学习大寨的同时学习兰考,兰考治风沙,泉口治水土。干部学习焦裕禄,就是搞好本职工作,群众学习焦裕禄要有实干精神,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在大寨精神、焦裕禄精神的感召下,很快在全社上下掀起了治山、治土、治水和全面发展建设的高潮,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新的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了新的成果,泉口的山山岭岭呈现出了层层梯田和片片的茶园。并先后在石家湾、枫香坪、邓家梁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在李朝坪办起了林场,在圈子坪办起了药材场。各生产队办起了养猪场、养羊场。生产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深山沟里的泉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实现了自足有余的梦想。
贡献是泉口人民的骄傲。当年的泉口狠抓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见到实效,获得红利,除了为国家交售爱国粮食,队队有储备,家家有余粮,实现了人平千斤粮的目标,队队办养猪场、养羊场,实现了人平一头猪计划。当时牲猪派购任务是社员家牲猪出栏两头卖一头,杀一头卖半边,泉口的队办养猪场,茶场药场办养猪场,全公社共办养猪厂二十五个,养羊场三十一个。牲猪出栏为百姓减轻了负担。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在当时卖一头猪达到两个人抬就是一件奇事。有一个例子令人振奋,在东圩口供销社收购牲猪时,收到一头需两人抬的猪,供销社收购站放鞭炮庆贺。消息传到了泉口,各生产队纷纷向党委提出要求,各生产队卖猪力争同时进行,看看泉口究竟一次性一起能出售多少牲猪。党委觉得很有气势,群众有作贡献的积极性,召开全公社生产队长会,进行统计出栏数额,结果出栏牲猪达几百头,党委同队长们一起议定,同一天一次性出栏一百头,一头猪用两个劳动力背运。消息一传出,振动沿渡河区,区委和区食品站拉起横幅,欢迎和庆祝,从泉口至沿渡河沿途社员群众自发为泉口两百人上路卖牲猪大军办茶站送茶水,百头猪两百人的运输队伍行动在十多里长的道路上,行成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这在历史上从未有的惊人事迹。运到沿渡河时,由于没有那么大场所,牲猪就放在沿渡河河坝上,行成了一个猪的世界,干部群众赞口不绝,这就是泉口人民的骄傲!
 
  一九七0年春,全县处在春荒时节,粮食十分紧张,县委要求沿渡河区委不要向国家伸手,沿渡河区所缺粮食从泉口借用,为国家分忧。区委组织十八个公社的书记讨论,又与泉口公社进行协调,一个公社对应泉口一个生产队,由书记带队从泉口各生产队直接借用储备粮渡春荒,如今还有泉口的当事人说所借粮食至今未还,也是对人民作出的贡献。借粮时有位区委领导说,沿渡河区只要有三个象泉口一样的公社,沿渡河区就不需向国家要供应了。
 
  粮食增产了,经济发展了,泉口的桐、木、茶、药也逐步发展升高,桐木梓树二十多万株,药园二百多亩,漆树七百多亩,并先后向国家贡献桐、木梓油和茶叶,药材共七十多万斤。一九七二年多种经济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
 
  《深山炮声》张扬了泉口精神。一九七三年《湖北文艺》与蔡明川、沈阳同志合作,来到了泉口,走遍了泉口的山山水水和二十几个生产队及集体经济的药厂、茶厂,同干部群众逐一交谈,走访劳动模范谈论泉口的发展变化。写出了《深山炮声》长篇报告文学,附标题是“泉口人民的战斗”。《深山炮声》从张植弟同志参加国庆观礼激动心情开篇,当站到毛主席身边的张植弟有说不出高兴,夜晚久久不能入睡,对照荣誉,对照泉口的情况,想了很久很久,越想越兴奋,狠不得马上飞回泉口大干一场。回到泉口后,率领干部群众在贾家水井的山坡上,开山放炮,砌石磊坎,打响了泉口坡改梯的第一炮。并在现场召集全社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会,发出改田的号召,将张植弟同志购买的毛主席著作和钢钎分发到各生产队。领导班子成员也分头到各队组织改田专班,和群众一起行动,投入改田的战斗,从那时起到《深山炮声》报告文学的发表,泉口人民劈山炸石,移土改田的战斗从未间断。炮声隆隆、山鸣谷应,挖山不止的改田行动传遍巴东大江南北。经八年的努力已改出水平梯田一千零五拾亩,梯形茶园八百五十亩,搬动土石方一百一拾多万方,粮食产量比解放初期增加三倍。《深山炮声》的发表在省内外引起积极的反响,泉口治山、治土、治水的精神在全省上下引起广泛关注,有位领导同志说:泉口艰苦奋斗的光荣战风比炮声的威力更大。
 
  记忆二,学习引导,树立典型,建设自己的家园。
 
  昔日的泉口没有什么物质条件,更没有经济基础,唯一是泉口有两千多人民,八百多劳动力。当时的国家是一穷二白,而泉口则是一无所有。组织起来谋发展,组织起来建设自己的家园成了领导人的第一要务。
 
  武装思想,建立精神支柱。人是要有精神的,精神是一个体系,理念、信念是中国精神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说:“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个信心就是一种精神。当年泉口领导人看到了精神的重要,组织学习毛主席的讲话。用毛泽东思想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用《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老三篇武装人民的思想。树立了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信心。充分认识到搞建设也是一场革命,要革命就会有牺牲,要建设就要拼命干革命,拼命搞建设,从而建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党委在二大队二队培育政治建队典型,时任二队队长的陈发兵说,坚信“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结成丰富的经济之果”,这就是政治建队理念。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是政治建队的根本。二队在抓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抓态度、二抓广度、三抓深度、四抓制度,引导群众自觉学,干部带头学,建立家庭、屋场学习阵地。二大队二队“抓革命,促生产”很快取得经验,在全公社进行推广,二队政治建设还总结出了“注重学习一通百通,放松学习就出漏洞,丢掉学习祸害无穷”的建设经验得到了广泛的学习运用。
 
  树立典型,培育吃苦精神。泉口人向贫穷宣战,向荒山要粮,挖山放炮,搬土造田,靠一双劳动的手,挣脱贫困,创造了辉煌。在平凡的劳动生产岗位,改田专班,社办企业中涌现了一个又一个劳动模范人物。在不同的战线上显现出各路风采,党委一班人为深入推进向贫困开战的自救高潮,将先进模范人物作为推动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吃苦光荣的劳动氛围。二大队老虎龙生产队队长黄兴昌是一个生产一线的干部,所在生产队地域辽阔居住分散,有上十里横十里,绕个圈圈三十里之称,黄兴昌克服种种困难,一马当先,学在前,干在前,不但带领群众搞好粮食生产,还建起了保管室,畜牧场,贮藏红薯的大屋窖。带病坚持劳动,轻伤不下阵地。被人们称之为“硬骨头队长”,二大队二队的韩英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在生产队学习在先,行动在前,男劳动力能做的事她照常做到,不论是严寒的冬天突击改田,还是酷热夏天上山打青积肥,困难面前从不退让,被称为“铁姑娘”。
 
  在农田基本建设中,三大队三队改田专班班长刘道礼坚持八年改田,战胜多种困难,排除干扰,挖山不止被誉为“实干家”,一大队八队女共产党员舒选桂在改田中与男劳力一样背石头,抬石头,砌石填土,样样干在前头,被称为神农架下“女愚公”。
 
  三大队民兵连长、共青团员黄杰昌担任改田专班班长,在所在生产队制定了一张建设蓝图,誓叫黑槽变亮槽,定叫汤家包变茶园包。黑槽是一个乱石槽,动一个滚一窝,不砸腿子就砸脚。在众多喂难情绪之中,黄杰昌带领民兵腿上打绑,脚上包棕,把专班拉进了黑槽,大战一个冬春,黑压压的乱石不见了,一层层白石、青石砌成的梯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黑槽变成了亮槽、变成了梯田。第二个冬春又实现了汤家包变成茶园包的计划,几十亩一等一等的茶梯不几年就成嫩绿的茶园。两次计划蓝图实现后,他提倡改田,小石头搬,大石头撬,尽量节约少放炮。为集体节约资金近千元。一次正在改田中干起劲时刻,突然听到坡上碎石滚下的声音,黄杰昌猛一抬头,发现形势不妙,大喊一声“闪开”,并一手推开了身边的一位社员,自己却来不及躲闪,被石头压住,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年方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就这样倒下了。在收拾遗物时,发现他的屉子里放着一张图,上面有梯田,有茶山,有林场,有牧场,还有渠道,这是他的又一个规划图。干部群众送他上山时,放声大哭,喊着杰昌的名字,你的规划还没有实现呢……
 
  在水利建设工地上,共产党陈宏才一年四季很少回家,坚持战斗在泉口水库工地,任劳任怨,把工地当家。文化大革命中,一区有一个与陈宏才同名的人是一个批斗对象,一时传出要批斗陈宏才,时任党委书记张植弟十分关心陈宏才,怕错批错斗,给陈宏才放假三天,回去避一避,陈宏才对张植弟说,别人不知道我,你也不知道我,别人就是想夺权,我还是改我的田。三天之中张植弟同志去看望陈宏才,而陈宏才没有回家休息,仍然坚持劳动在工地,从此人们称他为水利建设工地的“老黄牛”。
 
  为发展经济、开办药场,荣祯贵带领两名员工,一人一把挖锄,在海拔一千五百米的白龙观上开荒种药,短短的四年开垦药园和农田一百多亩,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两千多元,粮食自给外,还储备了三千多斤粮食,被树为“三把挖锄闹革命”的先进典型。
 
  泉口当年有一个社队联办综合性企业——“五七”总厂,有茶叶加工、米面加工、油质加工、红纽社,并附设了一个“五四零六”菌肥厂等,规模小,家底薄,担任总厂会计的共产党员韩守定没有办公桌,每天晚上伏在木盒盒上办工记帐,没有装单据的柜子,找几块旧木板自己定,办事克勤克俭,精打细算,一年的办公费只花了三元六角多钱,被群众称为“红管家”。劳动模范人物的不断出现,先进事迹的宣传学习,促进了泉口的发展和建设。
 
  当年泉口的领导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用典型的力量推动发展,带领人民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改造家园,坡田变梯田,平田变良田,人民生活从吃供应到自足有余,还向国家贡献粮食一百三十万斤,响应备战备荒的号召,制定了储粮方案,国家为集体代储,集体为私人代储,开创储粮新模式。国家在泉口修建了百万斤粮食仓库,当年在泉口国家储粮达一百万斤,集体储粮七十多万斤,社员储备粮达十三万斤。一九七一年在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重点推广了泉口公社有计划地积存储备粮的经验。省委书记陈丕显,省长韩宁夫分别视察了泉口,一九七八年省委、省政府把泉口树立成全省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号召全省农村向泉口学习。学大寨,赶泉口的高潮这样形成了。先后来泉口参观人数逐年攀升,泉口还建成接待站,展览馆,在山坡上看梯田,看茶园,在展馆看图片,听事迹介绍,极大方便了参观客人。张植弟同志也被树立为全省劳动模范,这位农村基层干部被选为中共“九大”代表,并在大会期间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成为恩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候补委员。从此泉口名身大振,巴东县也在全省小有名气。由于成绩突出张植弟同志先后被提升为中共巴东县委书记,恩施地委副书记等。
 
  记忆三,先治坡后治窝,建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当年泉口党委一班人除了引导人民治山治土治水外,还有一种新的理念,就是先治坡后治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治坡就是不屈服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向山坡开战,劈崖垒坎移土造田,晴天垒石梯,雨天挖茶梯,农忙专班改田不动,农闲突击,逐步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实现了粮食自足有余。后治窝:就是在改变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交通条件,把人民群众之所需,之所求作为奋斗目标。
 
  小路变大路。泉口至两河,人行道绕山转。生活必须品、食用盐、煤油、小杂货靠人的两条腿,两个肩进行背运。为改变人工背运条件,首先修通板车路,说干就干靠挖锄挖,薅锄刨,撮箕担,修通了泉口至两河十五华里的板车路。目前进泉口的公路绝大部分就是顺板车路进行扩宽修建,当初人们顺板车路推运货物时,边推车边唱歌:“板车小只管推,运货不用背篓背”。
 
  油亮变电灯。在六十年代广大农村只听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什么叫电灯就不明白,加工用上柴油机作动力就是一种新鲜事。当年的泉口只有公社才有一部摇把子电话。为解决用电问题在两河修建一个小型水电站,取名为泉口水电站,获准修建。电站建成后泉口率先拉通了高低压线,三个大队通高压线,二十二个生产队厂矿企业通了低压线,农户都用上电灯,家家户户挂起了夜明珠,创造了当年农民用上电的奇迹。人们打趣的说楼上楼下虽没电话,有了电灯高挂。
 
  家家通广播。泉口通电后公社建有广播站,每天都有自办节目,广播线连通了千家万户,家家都挂上了广播,阴阳二坡在显要位安上了高音喇叭,全公社人民群众在家里有广播听,在户外有高音喇叭听。国家事,天下事,象当今电视一样通过广播都能听到。公社建设事业的发展,先进典型等每晚通过广播直接向全社人民宣传。泉口还建有气象哨,每天早晚向全社人民进行天气预报,年纪大的老年人曾这样形容说:“他们也知道什么时候下雨,真是活菩萨”。
 
  统一修建农村。为逐步改变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党委决定在每个大队进行一至两个队的新农村建设试点,统一模式,统一规划,统一专班修建。当时成立三个新农村建设专班,一个大队一个新农村建设专班,修建时就地取材,没水泥、钢筋,建土木结构瓦房,每栋修四套,每套修四间,每套入住一户,高矮一致,门窗一样。先后三年在一大队七队、八队进行试点,修建五栋,在二大队四队、六队、七队试点共建八栋,在三大队一队、二队、三队进行试点共七栋,全公社共计修建新农村二十栋,八十户农户入住新农村,边远户入住集中点,同时有五户住岩洞的搬出了岩洞,百分之九十五的草房换成瓦房,实现了居住条件的大改善,结束了少数住岩洞,多数住草房的历史,治坡取得了成绩,治窝也见了效果。目前新农村完好无损的见证在石马山村七组。
 
  记忆四,珍贵的财富,永远的丰碑。泉口当年这一段历史是让人难已想象的一段历史,也是一段难已想象的传奇,传奇创造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泉口一代人的心血所铸造的,一九八六年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视察泉口后提出在新时期继续发扬泉口精神。巴东县委县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泉口,当年解决泉口交通,立项修建的名称叫巴泉公路,为方便到泉口参观的干部群众,新修了巴东县泉口接待站,举办了巴东县泉口展览馆,在建党八十周年时,组织县委机关干部职工、新党员在泉口牌前宣誓,并请当年二队队长、一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发兵作泉口精神的报告。一九九0年冬巴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泉口杯”竞赛活动,并以泉口人民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造福子孙的奉献精神,综合了泉口精神的实质。一九九二年七月中共巴东县委、县政府在泉口公社原党委书记张植弟的故居前,树立了“泉口精神永放光芒”的丰碑。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学习泉口精神,请当年的老支书陈发兵作泉口精神的介绍,陈发兵同志介绍泉口精神时道出了一个核心和主题,泉口能改变面貌,泉口能改变条件,泉口能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归根到底就是“有一个好班子,有一个好班长,有一个好规划”。泉口的发展经验就是有一个远大理想,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有一种实干精神,看现在尽管没有泉口这个名,但泉口人民还在继续前进。
 
  (作者:巴东县科技局退休干部张自年)
 
                         
                                  
 

 
分享到:0
【365体育比分直播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365体育比分直播,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在本网论坛和留言板上发表的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weixin cehua
  本月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 版 权 为 365体育比分直播 所 有,未 经 许 可 任 何 单 位 或 个 人 不 得 镜 像 或 复 制
    主 管:中共巴东县委、县人民政府  主 办:中共巴东县委宣传部  承 办:巴东县新闻中心
    主任办公室:0718-4333055 总编室:0718-4334814  编辑部、记者部、技术部:0718-4334335 办公室:0718-4332748  新闻热线:4001001918
    本站地址:湖北省巴东县宣传文化中心  邮政编码:444300  投稿信箱:cjbdtougao@163.com
    鄂ICP备13017499号-1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鄂新网备08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