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军 安泰 冯富岭 杨顺丕 谭举先
编者按
巴东“双拐教师”谭定才身残志坚,坚守在偏僻山村,把青春与热血奉献给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为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谭定才的事迹由本报率先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日前,省委书记李鸿忠作出批示,称赞谭定才的坚守执著令人钦敬。本报特地组织记者重返清太坪,对谭定才的事迹再作报道。
11月14日,巴东县清太坪镇,茫茫大山深处,云雾缭绕。
破旧的教室,油漆剥落的黑板——5年来,从最少时的6个孩子,到最多时的26个孩子,拄着双拐的谭定才坚守在姜家湾教学点,为山里孩子的希望默默奉献着。
“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我终于走上梦寐以求的讲台。但愿我能早日圆自己的教师梦。”1983年秋季开学的日子,谭定才一辈子也难以忘却。
那天,高中毕业、时年20岁的谭定才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巴东县清太坪镇中心完全小学的代课老师。
夜已深,谭定才久久不能入睡,他拿出日记本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我终于走上梦寐以求的讲台。但愿我能早日圆自己的教师梦。”
28年过去了,谭定才只是短暂地离开教育战线几次,时间约3年。25年,他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5年来,身体残疾的他拄着拐杖咬牙坚持。
那时,代课老师的工资低,且随时要服从学校的安排,哪里缺老师,作为代课教师的他就要顶上去。25年的时间,谭定才先后被派往姜家湾、竹园坪、核桃坪、杨家庄等地多所学校任教。
开始代课的几年,谭定才的工资收入少,母亲多次劝他不要代课了,想点别的路子养家糊口。一天中午,母亲把谭定才锁在家里,不让他到学校去。谭定才透过门缝多次恳求母亲开门,均遭到拒绝。为了不耽误上课,情急之下的谭定才一掌把二楼的窗户打破,从楼上跳了下去。母亲看着谭定才一溜烟地跑往学校,急忙托人到学校去,看看他摔伤了没有。了解到谭定才的决心,母亲从此不再阻拦他教书了。
不少亲朋好友抱怨他不识时务,是个“书呆子”,家里人也多次劝他出去打工。有一次,妻子收拾好行李,要谭定才随她的姐夫一起到外地打工。走到巴东县野三关镇,谭定才想起教室里的孩子,便转身返回学校。他回家后对妻子说,没有遇到她的姐夫。妻子明白谭定才在撒谎,但知道他的心思,再也没劝他出去打工。
25年间,谭定才有苦有乐。这个在偏远大山沟里的学校条件简陋,土坯房,纸糊窗,房子到处是缝隙。他任教的多所学校都是如此,有的学校还没有水、没有电。他说,只要能看到孩子们,看到孩子们开心地学习,这些都不算什么了。
2003年,由于全面清退民办教师,谭定才离开了他心爱的教学岗位。后来,他到外地一煤矿打了一段时间的工。
2005年9月的一天,谭定才在维修自家房屋时不慎从房顶摔下,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而导致下肢瘫痪。
“人残志不残,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让千万学子在华夏大地处处闪光”
11月14日,大山深处的姜家湾教学点已经有些许寒意了。学校暂时少了谭定才的身影,但教室里18个孩子的读书声依然那么响亮。
10月25日,谭定才被接到州中心医院接受免费治疗,暂由59岁的谭学安老师代替谭定才任教。8岁的学生黄艳娥拉着记者的手关切地问:“谭老师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前几天,她还给谭老师打了电话。孩子们说,他们都想谭老师。谭定才去医院的那天,18个孩子哭着追着救护车,追了好远。
谭定才也不愿意走,他是姜家湾教学点18名学生的希望。“谭老师走了,如果没有其他老师愿意来,孩子们得到更远的地方上学。”学校隔壁的村民邓海英说。
邓海英算了一笔账,如果这里没有教学点,把孩子送到5公里外的白沙小学读书,家长需要租房陪读,一个学期的费用至少得5000元。
谭定才是2007年再次回到三尺讲台的。邓海英回忆,那年姜家湾教学点的老师病倒,村民们想起已离开教学岗位的谭定才,一致提议把他再请回来。
“才娃老师(村民对谭定才的昵称)在这里坚持教学,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村民谭志龙感慨地说。
受伤致残的谭定才还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家长们心里也没有底。“只要家长们相信我,我怎么能不相信自己呢?”虽然身体残疾,但谭定才毅然答应到姜家湾教学点任教。
“人残志不残,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让千万学子在华夏大地处处闪光。”拄着双拐还能重上三尺讲台,谭定才百感交集。
拄着拐杖上讲台,翻书,在黑板上板书,谭定才吃力地坚持着。那时,因为长期得不到良好的治疗,他的臀部烂出两个鸡蛋大小的洞,右脚也严重溃烂。
每天忍着病痛给学生上课,孩子们的印象很深:讲课时,谭老师双手用力撑着讲台,不让自己的身子从椅子上滑下来。
每次板书时,谭定才要左手拄着拐杖,肚子顶着黑板支架,才能勉强腾出右手在黑板上书写。
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和劳累,谭定才患上多种疾病,身体日渐衰弱,常常一堂课也难撑下去。去年5月的一天,他上课时突然晕倒,孩子们吓得直哭,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赶紧跑到隔壁村民家求援,闻讯赶来的村民才将他扶起来。
这次病倒后,谭定才到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自掏腰包,以每月600元请了一位老师为孩子们上了两个月的课。
伤口流出的脓水奇臭无比,谭定才每次上课之前,都要在伤口部位洒上花露水。
其实,让谭定才最难受的不是伤口疼痛,而是大小便失禁。为了不影响教学,谭定才在上课之前不吃东西、不喝水。“为人师表,我不能在孩子们面前有损老师的尊严。”他说。
5年来,病痛的折磨让谭定才有时难以忍受,但他从没有想过放弃。他在宿舍的墙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激励自己:“我愿忍着伤残和疾病的折磨和疼痛,克服一切苦难,在老天赐给的双拐的支撑下,付出一切代价,倾注全力,将微薄的知识传授给学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品学兼优的人才。”
“望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祖国的栋梁,我更加豪情满怀。”
谭定才的坚守与执著,给大山里的孩子带来了希望。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来到这里,然后从这里展翅飞向山外。20多年来,谭定才教过的学生有上千人。
如今,谭定才的学生很多已经走出了大山,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他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姜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谭定喜这样评价,“我的儿子谭伟曾是谭定才的学生,大学毕业后现在航天部门工作。还有谭立红等多名学生也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位年过半百的村支书一口气说出了几个谭老师的优秀学生。
“望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祖国的栋梁,我更加豪情满怀。”如今,躺在病床上的谭定才信心十足,虽然身体残疾了,但为山区教育事业,他愿意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坚守三尺讲台。
谭定才的坚守,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尊敬。
谭定才伤残后,妻子兰友翠一个人挑起全家的重担。每天傍晚,在忙完一天的农活后,她就步行几公里的山路来到教学点,替丈夫换药、按摩,做好当天的晚饭和第二天的饭菜。丈夫每次回家,她都要将丈夫从公路上背到家里。每次到学校,她再将丈夫背上公路,托付给学生家长用摩托车将他送到学校。
13岁的儿子谭华一直很懂事,每次放假回家,他都要给爸爸送饭。他说,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做个像爸爸一样的人。
18岁的女儿谭艳坤如今正在备战高考,在她的心目中,爸爸永远是个坚强乐观的人。知道父亲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后,谭艳坤很感动。她说,自己的理想是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像爸爸一样做一名乡村教师。27岁的熊建平曾是谭定才的学生,如今,他的女儿也成了谭老师的学生。熊建平说,谭老师是村民的榜样,做人就要像他这样。熊建平有一辆摩托车,每次只要谭老师回家,他都会骑车接送。因当地用水困难,很多家长送孩子到学校,只要看见谭定才寝室的水桶里没水,就会主动地拿起扁担到一里多远的山下挑水。有的家长在送小孩时,顺便用塑料壶带上一壶水……
谭定才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省教育厅、巴东县、清太坪镇有关领导去看望了他,社会各界为他捐款捐物……
社会的关爱,令谭定才十分感动。他说:“你们的关心是我前进的动力,激发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使我及家人永生难忘。扎根深山、献身教育是我毕生的追求,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为我再上讲台提供了可能。”
社会的认可,家人的支持,学生、家长的尊敬,更加坚定了谭定才坚守山村教学点的信心。他说:“我愿用毕生的精力完成光荣使命,让我的人生伴随爱的事业奉献到底,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想之梦。”眼下,谭定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他时刻牵挂着教学点的孩子们,日思夜盼早日回到三尺讲台。
(来源:恩施新闻网)
最新报道:
电影《拐杖》获欧洲电影大奖 谭定才为原型
本网讯(记者 向东平 通讯员 咸丽)11月27日,记者从巴东县委宣传部获悉,电影《拐杖》在英国伦敦落幕的第六届欧洲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上,获得优秀原创故事片电影大奖。
《拐杖》由湖北省作家陈应松编剧、导演童江南执导,取材于2011年轰动全国的“感动中国人物”巴东县清太坪镇“拐杖老师”谭定才,向人们诠释了神秘大山里一位燃烧生命点亮理想之光的草根英雄。谭定才作为一名代课教师,拖着病躯,扎根山区从教30余年,感动着亿万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