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钦(1929~1984),原名李绪钦,沿渡河区青龙村人。幼念私塾,1942年就读于罗溪坝小学。1945年从师贾继鸿学中医,1949年挂牌应诊。1952年8月,在恩施专署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9年3月在湖北省中医学院第三届师资班学习结业。
王昌钦在1952~1958年期间,先后任沿渡河、城关镇中医联合诊所副所长,后调任县中医联合医院副院长。1971年11月任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81年晋升为主治医师。
王从医30余年,擅长内儿科及妇科,诊疾详询,审慎求因,处方精炼,用药得当。王在门诊上班时,无论熟人、生人,他都一视同仁,细致认真地切脉处方,并耐心叮嘱注意事项。下班回家后,只要有病人登门,他也不分亲疏,一律热情接待,过细诊断,若有重病患者需要出诊,他尽量及时赶去。即使有时无法抽身,他也约定时间,从不轻易失约。他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受到人们的信赖与爱戴。
1983年3月,王身患直肠癌,他在准备去武汉做手术的前两天,还为15位患者精心治疗。王手术后直肠被部分切除,大便改道,在腰下挂着一个积粪袋,这给他的行动带来诸多不便,但他忍着病痛的折磨和行动的艰难,依然对病人有求必应,尽心尽力。一天,深夜12点多钟,一个小孩患了腹疝,疼痛不已,哭泣不止,孩子的父母十分焦急,这时只得抱着孩子去找王医生。王披衣起床,立即诊断,做小肠还纳复位手术。40分钟左右,肠子复位子,而王却累得精疲力竭。住在凉水寺的许淑贞,90多岁,卅年来,她凡患病,都请王医生诊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王医生都尽快赶去。听说王医生得了癌症,老人眼泪汪汪地说广天哪,这个病怎么落到他这个人头上啊!”王手术后不久,老人腰病复发,咳嗽不止,她的孙子只得又去请王医生。王听说,毫不迟疑地出发,由其女儿扶持,提着挂在腰下的积粪袋,登上374级石阶,赶到病人家里时,已是虚汗淋漓,困顿不堪了。王顾不得休息,立即为老人切脉处方。服药两剂,病即痊愈。
王手术后一年多时间,门诊、出诊和在自己家里为人诊病2 600多人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先后撰写了《论中医对发热的辨证施治》、《浅谈中药饮片的炮制》、《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等学术论文。1984年4月,王抱病参加县中医药学术交流会,坚持同与会代表切磋交流经验。“中国科协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吸收他为会员。
经过王医生呕心呖血的辛勤劳动,很多患者恢复了健康,而他却日渐衰弱、消瘦,医院领导劝他少操劳,多休息。他说:“我现在重病在身,时间宝贵。我要争时间,抢速度,多治疗好一个病人,多写出一篇论文,我就多得到一分安慰。”
王由于病情出现反复,再次入院。输血抢救。王稍能支撑后,只要有患者前来就医,就躺在床上坚持看病。有时他的亲属予以阻止,他说:“我是一个医生,病人找来了,怎么能不看呢?”王再次手术,切除全部大肠。后,他还为一位从乡下赶来的病人切脉,口授处方。
1984年6月,王病逝。千余人自发地参加王昌钦的追悼会。挽联概括了他的人品、医道、医德:
参内经执本草呕心呖血春无数,
阅灵枢悟脉学悬线吊诊尽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