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明网

绍兴文明网

传说中,南明街道梅湖社区岙桥里有座“岙桥”,是一座宋代石拱桥,“岙桥里”地名即由此而来。事实果真如此吗?经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县博物馆近3个月的考古发掘,目前成果公布——

专家实地考察“光霁桥”

“岙桥”重见天日,为明代光霁桥

从2021年12月开始,为配合绍兴市新昌县岙桥里拆改区基建项目,浙江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县博物馆,对绍兴市新昌县岙桥里拆改项目工程工地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拱桥结构形态及周边环境已基本明晰,古桥重见天日。

走进绍兴市新昌县岙桥里拆改项目工程工地,一座呈半圆形的单孔石拱桥格外显眼。该桥呈南北向横跨于小溪之上,桥全长7.5米、宽2.7米,净跨度有5.9米,矢高2.6米。拱券为纵联分段并列式结构,最高处由5道纵联石构成,每道纵联石宽0.55米。拼接处以榫卯、铁钉相连,拱券顶东侧券石刻有“□霁桥”三字。拱券上已经没有桥面,两端是阶梯式石质坡道,坡道两边施垂带,垂带宽0.38米,南侧引桥及南北两岸接鹅卵石路面。

据介绍,此桥位于岙桥里原102号民居的南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因城市建设需要,该桥被埋于地下,当地的老百姓还记得大致方位。在绍兴市新昌县境内,现存明代古桥仅剩天姥古道上的潽济桥,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石拱桥与潽济桥均为单孔石拱桥,形制相似,规模相近,而此桥以榫卯结构加固,这样的造桥工艺在新昌境内尚属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明说:“从桥的结构形式以及新昌地方文献综合的分析,这座桥应该是明代的光霁桥。”

“光霁桥”航拍(正视)

光霁桥命名应为推崇纪念石墪

王海明介绍,绍兴新昌境内,古桥名多取平安喜乐之意,体现人们祈盼生活安定的愿望,如定安桥、吉安桥、如意桥等。但部分桥梁取名有其缘由和典故,光霁桥与众不同的取名,与南宋著名教育家石墪有关。

“新昌的石氏家族是非常厉害的一个家族,他们有同朝十学士,六部五尚书,一门三状元,四代九御史。”绍兴市新昌县博物馆馆长张斯鸿介绍,石氏家族兴建了绍兴市第一所义塾和第一所书院,其中第一所书院就是鼓山书院,倡导宗族办学和社会助学之风。而在石氏家族中,石墪以理学名世,为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与之交厚,常往来新昌,相互探讨性理之学,还为其《中庸集解》作序并删定为《中庸辑略》,收入《四库全书》。朱熹评价石墪“足见比来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气象”,“光风霁月”是朱熹对石墪为人、治学的评价。

据记载,石墪曾在梅湖村(即今梅湖社区岙桥里)建涉趣园,园内建有半亩塘,朱熹著名的《观书有感》就是在涉趣园内喝酒赋诗时所写。宋代以来,绍兴新昌石氏、吕氏家族渊源颇深,涉趣园几经更迭。吕氏自明代定居梅湖村后繁衍昌盛,延续至今,当年石墪所营造的涉趣园也已由吕氏家族居住。明代推崇理学,把石墪推到了很高的地位,而绍兴新昌为人文荟萃之地,自古尚学之风浓厚,石墪作为本地的著名学者,深受百姓尊敬。可见,取名光霁桥,源于当时社会对石墪的推崇与纪念。

券石刻字“□霁桥”

专家呼吁原址保护,融古入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斯鸿指着光霁桥西边考古发掘的吕家大院表示,根据宗谱记载,吕家大院的前身就是石家大院。这座光霁桥跟石家大院是连在一起的,或者本身就是里面的一座景观桥。诗中所提到的“源头活水”就是从光霁桥下潺潺流过的溪水。

“这块地方真的是新昌当年很繁盛的一段文化文脉。”张斯鸿说,“光霁桥”见证了绍兴新昌儒风鼎盛的时代,亲历了理学在绍兴新昌的传播和扩散,是历史记忆的延续,是绍兴新昌文化昌盛的象征,对于复原明清时期绍兴市新昌县的城市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王海明介绍,清康熙《新昌县志》载,“光霁桥,在县治东北”,具有地标性,现在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交通功能,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让人们通过这座桥,看到新昌历史文化发展走过的路,理清新昌的历史肌理和文脉。

“我们希望原址保护,如果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可能它的历史信息、历史价值会丧失很多。”王海明说,通过古建的重新设计、修缮,保护好桥的本体和周边,并将之融入到项目开发的新建社区,让历史古迹在旧城改造中更好地获得新生,为现实社会服务。

“现在看看虽然不起眼,但做得好的话,将会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小品。”王海明表示,同时再讲好石墪这个历史名人的故事,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项目的历史积淀,成为不可多得的亮点,为新昌县城增色添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昌的历史知名度。

“光霁桥”航拍(东-西)

今日新昌 记者 胡秋萍

部分照片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 上一篇: excel怎么打开
下一篇: 这6款超级大作,风景优美,堪比“旅游模拟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