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能够自主研制鱼雷的国家很少,主要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以及德国、意大利、瑞典、日本等国。下一个结论是鱼雷,即武器本身,并不比导弹更难研究。这两个层次相当接近。开发一个完整的鱼雷战斗系统比大多数反舰导弹要困难得多。
自从世界上第一枚鱼雷,白头鱼雷,已经在水面舰艇上服役数百年了。从最早的压缩空气动力和火药气动鱼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内燃机鱼雷,再到现代先进的线导自导鱼雷,鱼雷技术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德国都有能力独立研制鱼雷。在此期间,大部分鱼雷是无制导能力的直接导航鱼雷。他们的设计主要包括电源、推进器和弹头。它们的基本结构接近现代鱼雷。制造难度主要体现在机械精密加工上,如高压油箱密封、弹头全方位引信设计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纳粹德国和美国各自发射了声鱼雷。以美国mk.24声鱼雷为例,在制导过程中反映了mk.24声鱼雷与直接鱼雷的主要区别。通过雷头上的声学成分,可以分辨出最近的、最大的螺旋桨声源,从而对舰船进行跟踪和冲击,实现对舰船的毁伤。在这一时期,鱼雷的技术含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为了生产声鱼雷,不仅要求具有极高的精度和高精度的加工能力,而且要求具有相当优秀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和开发能力。
冷战结束后,声鱼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分为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两大分支。前者采用特殊类型的计算机,能在高压、高温或强震环境下可靠工作,有效分析声源,并根据发射前输入的数据进行比对和攻击。线导鱼雷需要建立一套有线数据传输系统,通过潜载声纳定位敌方单位,然后引导鱼雷发射攻击。最后,鱼雷可以切断导线进行短程自导、直接导航,或者在导线的引导下直接命中目标。
展开全文
进入这一阶段后,鱼雷的研发不再单纯依赖于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设计,也不再依赖于高精度的加工能力。线导鱼雷与现代自导鱼雷完美地结合了潜艇声纳、导线和鱼雷。潜艇声纳不仅能探测敌方目标,而且能有效地分辨潜艇螺旋桨噪声和鱼雷螺旋桨噪声。在制导过程中,声纳随时可能受到船体振动和外界水温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一套海洋环境数据库来有效地开发现代鱼雷。
导弹的环境比鱼雷简单得多。由于反舰导弹的巡航大部分是在较低的空域完成的,湿度、温度和阻力没有大的变化,也不需要依靠敏感的声学设备来定位敌舰,因此自然不需要这样复杂的交互系统。
一般来说,独立的火控雷达和导弹本身可以形成一个简单的反舰导弹系统,而潜艇鱼雷需要声纳、数据处理、专用鱼雷发射管甚至专用CIC控制台来实现精确打击。因此,制造鱼雷或导弹的难度差别不大,而为两者开发系统的难度则大不相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