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王是神武王阁逻凤。
第六代王是孝桓王异牟寻。
第七代王是孝惠王寻阁劝。
第八代王是幽王劝龙晟。
第九代王是靖王劝利晟。
第十代王是滇王晟丰佑。
第十一代王是景庄皇帝佑世隆。
第十二代王是武宣皇帝隆舜。
第十三代王是孝哀帝舜化贞。
五、南诏的政区设置
一级政区划为八个,后增至十睑,夷语睑若州。1、云南睑(驻今祥云县云南驿),2、白崖睑(驻今弥渡红岩),3、品澹睑(驻今祥云县城),4、邓川睑(驻今洱源邓川),5、蒙舍睑(驻今巍山),6、大釐(xi希)睑(驻今大理喜洲,亦称史睑),7、苴咩睑亦曰阳睑(驻今大理古城),8、蒙秦睑(驻今漾濞),9、矣和睑(驻今洱源三营),10、赵州睑(驻今大理凤仪)。
外有七节度:1、弄栋(驻今姚安)管滇东北地区,2、拓东(驻今昆明)管滇中地区,3、永昌(驻今保山)管保山及临沧地区,4、剑川(驻今剑川)管滇西北地区,5、银生(驻今景东)管思茅及西双版纳地区,6、丽水(驻今缅甸密支那)管缅甸到印度一带,7、铁桥(驻今巨甸北塔城)管鹤庆到丽江一带。
还设有两都督府:1、通海(驻通海)管滇东南一带,2、会川(驻会理)管川南西昌一带。
六、南诏的国务机构(政府组织)
南诏王以下有六个清平官、十二个大军将。政府组织先设有六曹:兵曹主军,户曹主民政,客曹主外交,刑曹主刑罚,士曹主人事,仓曹主农业。由清平官或大官将兼六曹长。
七、南诏国的兵制和兵器
南诏国的兵制是乡兵制,即平时耕作战时为兵的制度。“其兵仗人各自赍,更无官给。”这说明是要自带武器与粮草去打仗的。
南诏国的常备军选拔制度非常严格,凡马军或步卒均须为五次上,且各有五次上的标准。常备军只有三万人,但都是精兵,叫罗苴子。
南诏国的军制仿唐制及周制,周制2500人为军,军将皆命卿;下有师旅,百人为卒,25人为两,五人为伍,皆有士长。师旅卒两伍为五五进位制。南诏军的兵器有:1、铎鞘,状如刀戟残刃有孔穴,中人无血而死;2、郁刀,铸以毒药淬马血,中人肌肉即死;3、南诏剑,有吹毛透风之功;4、枪箭,多用斑竹制成;5、蛇杖,下半截是藤条,中截有莲花,尖端是长蛇吐焰;6、螟弓,不见史书载为何物。
八、南诏国的经济
南诏国的经济属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对外掠夺以取得奴隶,用耕作手工业及建筑等。奴隶制经济和多种经济同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九、南诏国的文化艺术及宗教建筑
南诏国通行汉文,有传授儒学的文学馆,是南诏的国学。国王寻阁劝写下五言诗《星回节》。美术作品有《南诏图传》,是官修志书。全书由图卷和传卷组成,图卷用连环画反映南诏国发祥史,传卷是文字志书,有皇帝敕文等。南诏国的音乐舞蹈,以《南诏奉圣乐》为代表。宗教先道教后以佛教为国教。雕刻艺术以石宝山石窟为代表。建筑有壮丽磅礴的太和城、大釐城、阳苴咩城、拓东城等,还有国宾馆五华楼,多处的塔寺等建筑。还有德化碑及土主庙等。
十、南诏国与唐朝的关系
1、南诏历来奉唐为正朔。南诏统一六诏是在唐王朝支持下完成的:唐派中史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出兵力协助灭各诏,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统一六诏的。并不像传说中“火烧松明楼”一把火很短时间一举就能统一那样简单。
2、南诏反唐附吐蕃和唐朝打了三次大仗:第一次打鲜于仲通,第二次打贾灌,第三次打李宓。三次均以南诏胜唐军败而告终。3、南诏归唐打吐蕃及发展的友好时期。
十一、南诏与吐蕃的关系
1、南诏与吐蕃联合抗唐,吐蕃封南诏王为“赞普钟”(即王弟),和好一段时间。后来发生了“四忍”、“四难忍”事件及重税征兵等,南诏才又决定重新归唐打吐蕃。
2、南诏归唐打吐蕃,夺取吐蕃神州一带地区,设立铁桥节度。
十二、南诏后期的军事扩张及灭亡
1、世隆即位后扩张,在位18年打了18年的战争,致使民穷财尽,边患四起,死于征战途中。
2、隆舜被杀,即逆臣杨登弑君。
3、郑买嗣专权诛杀杨登灭其全族。
4、舜化贞死因不明,郑买嗣抱太子坐朝捏睾丸致死。太后责之。郑买嗣便屠杀南诏蒙氏八百人而灭亡了南诏国。
――本文原收录在《巍山彝学研究》第四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