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年时讯 | 领导关怀 | 团委文件 | 经验交流 | 希望工程 | 志愿者行动 | 青年文明号 | 少年先锋 | 青年风采 | 青少年维权 | 巴山好儿郎
 
当前位置:
首页青年运动史 > 正文
 
第一章 巴东青年运动概况
发布时间:2015-09-08 02:02:00

第一部分 建国前巴东县青年运动
(1928.1—1949.9)

第一节  巴东县苏区共产青年团组织
(1929.10—1933.6)

  江北苏区中国共产青年团巴归兴县委员会(1929.10—1932.8)
  1928年1月,共产主义青年团巴东县委员会成立,宋文明任书记。1928年11月,中共巴归兴县委员会成立后,共产主义青年团巴归兴县委员会也随之成立,共青团巴东县委员会即并入。设书记1人,委员2人,隶属巴归兴县委,机关驻巴东甘坪
  1929年9月,中共巴归兴县委实行党团分设,根据地16至23岁的30多名共产党员集体转为共青团员。代号“CCY”。同年10月在甘家坪正式成立中国共产青年团巴归兴县委员会。宋文明任书记,宋文盛任秘书,廖楚祯任组织委员,廖正顺任宣传委员。至1931年1月,苏区建立了牛洞、麦峰、坪阳、火烽四个团区委和西陵、构坪、羊乳、牛洞、甘坪、大坪、月明、旧县、麦峰、蔡家、火烽、水獭、坪阳、小龙、白湾、白羊、舒家等17个乡团支部,团员发展到800余人。
  党团分设后,两委组织内部各成系统,开会互派人员参加;工作上统一制定行动方案,具体任务配合完成。团县委主要工作是:(一)发动贫苦青年农民参加革命,在实际斗争中发现、培养和征收团员,建立团的基层组织。(二)协助开辟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投身土地革命的政治经济斗争,参加和发起赤卫队、农协,并在贫苦儿童中组织劳动童子团。(三)组织和训练中国少年先锋队,协助红军作战,负责后援工作。(四)在白区调查反动派情况,建立地下组织,宣传党和团的公开主张。
  1931年4月,国民党川军和巴东县保卫团合兵围剿苏区,团组织全力投入反围剿游击斗争,并成为军事主力。1932年6月,苏区军事斗争失利。8月,团县委书记被捕牺牲,共青团巴归兴县委员会至此结束。
  江南苏区共青团组织及活动(1930.4—1933.6)
  1930年4月至1933年1月,中国共产青年团鹤峰县委员会先后以巴东江南的连田坡、金果坪两地为中心,在连田、龙坪、金果、石门、孙坪、后门、泗淌、麻石、小垭、岩根、泗井、桃李溪、乐群、支所等地发展组织,开展活动。由于当时战争频繁,团的任务主要是参加游击队和赤卫队协助红军作战或单独游击,打击土豪和消灭团防势力。其次是为苏维埃政府看管土豪,为红军筹给养,救护伤员等。1933年6月,红军主力主动放弃巴东江南根据地,共青团组织随之停业。


第二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巴归兴总队
(1930.4—1932.4)

  1930年4月,共青团巴归兴县委领导成立中国少年先锋队巴归兴总队。谭勋武任总队长。少先队总队是苏区16至23岁的男女青年群众的半军事化组织。总队以下以乡建大队或中队。一般30人为一中队,两个中队以上组成大队。全苏区共建立了16个大队,30多个中队,有少先队员1500多人。仅苏区中心甘家坪乡就有少先队员130余人。少先队员左臂佩戴斧头镰刀图案的红布袖圈,手持大刀、苗子(长矛)。平时学军事,守哨卡;战时当尖兵,打先锋。(因而又叫决死队)。为了防御巴东县保卫团袭击苏区,总队同赤卫队一起从县城南岸克滕包,经荒口子、弯腰树、楠木观、张家垭,到甘家坪六处常年日夜暗设哨卡,侦察传递敌情。1931年4月,总队率少先队和部分赤卫队员千余人为红三军赶送军粮,行至秭归柳池子遭到当地道匪突然袭击,少先队员强占高地,牺牲60余人,赶走了道匪,胜利保卫了运粮任务。1931年12月,红教二师牺牲惨重,在牛洞罗玉卿追悼会上,牛、麦、平三个区400余名少先队员集体参加红军,在师部成立了直属少先队大队。1932年2月,为协助教二师完成贺龙“打通巴兴房交通,使巴归兴与鄂西北根据地联成一片”的指示,少先队总队挑选100多名英勇善战的队员组成决死队,穿红衣,缠红巾,系红腰带,打红裹腿,一路奋勇冲锋拼杀,为师部开辟了一条血路,与房县红军独立团会合。同年3月,少先队接受整编,绝大部分参加红三军第四游击大队。4月,少年先锋队巴归兴总队宣布解散。


第三节 巴东县苏区儿童团组织
(1930.4—1933.6)

  巴东江北苏区劳动童子团(1930.4—1932.5)
  1930年4月,团巴归兴县委开始在江北苏区建立劳动童子团组织。苏区童子团以乡为团,下设队、班。参加对象为12至16岁的男女贫苦少年儿童。1931年1月,童子团组织发展到16个乡。教二师也组织了童子团。苏区地方、部队共有童子团员2800多人。其中以苏维埃县政府的所在地甘家坪乡最为活跃。童子团平时为苏维埃政府站岗放哨,送信带路,查路口,破封建迷信,劝妇女放足,捣神雕,毁菩萨,禁烟赌,烧鸦片,号召男女平权,以及参加后勤服务队和拥军优属活动。师部的童子团主要是跟随部队从事拥护红军、拥护苏维埃的宣传工作,如游行喊口号,贴标语,唱革命歌曲以及鼓舞红军士气等。1931年冬,苏区大部分地区被川军团防控制,童子团受到限制,仅局部少有活动。时至1932年5月,苏区中心甘家坪乡童子团团长高光烈被捕牺牲,江北苏区童子团组织最后消失。
江南苏区共产儿童团(1930.5—1933.6)
  1930年5月,共青团鹤峰县委在巴东江南连田坡建立共产儿童团组织,并随根据地形势向东发展。先后在苏区中心金果坪和其他乡建立过儿童团。当时战争形势经常发生变化,红军时来时去,苏区时存时亡,儿童团组织呈分散状态。主要工作有三点:(1)反对封建迷信,帮助群众提高革命意识。具体方式是揭露端公道士(谓之张口劣绅),捣毁神像菩庙(谓之哑口劣绅),动员妇女剪发放足,劝导父兄参军参战。(2)帮助苏维埃政府站岗放哨,看管土豪。(3)配合红军、赤卫队直接打击团防和土豪武装。1933年6月,红军东撤,江南共产儿童团无形消亡。

 

第四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巴东县分团部
(1940.7—1947.10)

  1940年7月9日,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巴东县分团筹备处在城郊万户沱成立。湖北省警征大队长凌照侃兼筹备主任,林大文任干事兼书记。1941年5月,凌照侃调省(恩施),林大文接替筹备处主任,余明辉担任书记。1943年上半年,召开三青团巴东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巴东县分团部。林大文任干事长,程礼钧任书记,吴祖藩、李振宇、周春崖、金嗣堂、钱焕章、杜达五、向光明为干事。分团部下设总务、组训、宣社三股,各股设股长1人,股员1—2人。1945年11月,林大文调宣昌,三青团湖北省支团助理马辉五代理干事长职务。1946年3月29日青年节召开三青团巴东县第二次代表大会,马辉五当选为干事长,高键、张家林、吴祖藩、王杏珍(女)为干事。同年八月,分团部迁入城内上街。1947年10月,三青团巴东分团部并入国民党县党部,部分三青团员转为国民党员,马辉五任县党部副书记。
  巴东县三青团组织是随抗日战争局势发展起来的。1940年上半年,沙宜沦陷,巴东成为国民党中央(重庆)的交通咽喉,湖北省政府(恩施)的门户,国民党第六战区的哨卡,不少中央、省属军政机关撤迁巴东,流亡过境青年也很多。三青团湖北支团便开始在巴东建立三青团组织。三青团巴东筹备处成立之前,只有在县政教机构工作的几个团员中成立一个通讯小组。自分团筹备处成立后,三青团组织及活动迅速出现规模。
  林大文时期(1940.11—1945.11),分团部建立了县训所、军需局巴东被服厂、野三关、谭家坪、东壤口等五个区队和海军部巴东留守处、巴东港务处、巴东修械厂、县政府等九个直属分队。三青团员发展达500多人。分团部的活动主要是创办青年服务社(包括青年剧社、青年摄影社、青年合作社、青年旅社、青年书店),免费为过境流亡学生、难民服务;创办“力行小学”,救济战时失学儿童;挑选三青团骨干分子,组织“战时青年服务队”,开展抗战宣传慰劳活动和协助县军警宪联合稽查处检查船只、旅栈等。
  马辉五时期(1945.11—1947.10),抗战接近胜利,中央、省属机关先后东迁,县直属机关人事易手,基层区、分队呈分散状态。马辉五首先着手于基层组织调整和建设。迅速在县直党政机关、学校、卫生、商业、电信等系统和信陵、野三、大支、清太、石桥、平阳、长峰、南塘、清坪、秀峰等乡任命了一批区队、分队长,很快在全县城乡建立了24个区分队,又重点抓了县训所、县中学、野三简师、城关益智中学和坪阳、石桥等乡的组织发展工作,团员上升到900多人。其次是开展三青团活动,扩大其社会影响。创办不定期三青团《力行报》,恢复青年医院、青年照相馆,开展青年从军运动和推进新生活运动,举办团员总甄核和千名童子军大检阅,举办百名青年联欢座谈晚会和青少年论文、演讲、爬山、排球、健康操等大比赛。


第五节  中国童子军巴东分会筹备处
(1944—1948.8)

  1944年11月,中国童子军交由中国三青团领导。同年12月成立中国童子军巴东县分会筹备处。林大文、马辉五先后兼任筹备委员、常务委员。1948年2月,成立中国童子军巴东县分会理事会,马辉五担任理事会主任。
  自中国童子军巴东分会筹备处成立后,在信陵镇小学(包括马鹿池、万户沱、中元子分部)和西壤、坪阳、罗溪、秀峰、朱砂、楠木、古楼、大支、农亭、同乐、石桥、清太、金果乡中心完小共18所小学进行童子军组织的重新整顿和规划。校设团,级设总队,班设小队。各校配齐正副教练,童军训练纳入考试专项科目。童军训练以培养少年儿童“智、仁、勇”兼备教育为目的,凡中华民国儿童年满12岁志愿接受童子训练并经家长许可者均可加入为中国童子军。队礼为左手虎口持木棍置地依左腋竖立,右手大母指压小指(示以强扶弱),食、中、无名指伸直并拢(示智仁勇),或高举齐帽边或平放胸前。队歌为“童子军、童子军,我们是三民主义的少年兵,国家有我强,民族有我兴。……”服饰装备统一为美士帽(船型)衣(两袋)裤(马裤),佩戴军徽肩章,携带七星刀、水壶、饭包、绳子等。训练的内容以军事常识为主,以科技自然知识和日常独立生活为辅。其活动形式,如传训、旗语、队列、操法、通讯、架桥、远足、急救、气象、采集等达50多种。1947年3月,三青团巴东分团部在城关举办了一次千名童军检阅式。1948年8月,中国童子军巴东分会理事会解散,各校童军训练随之停止。

 

第二部分 建国后巴东县青年运动
(1949.12—至今)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巴东县委员会
(1951.4—至今)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巴东县委员会历经三个发展阶段:1951年4月组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巴东县工作委员会,1956年7月选举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巴东县委员会,1957年5月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巴东县委员会至今。
  巴东县新青团组织始建于1949年12月。接管巴东新区南下工作队中的11名团员由党县委直接负责在无源洞成立第一个秘密团小组,完成候补团员的转正工作。1950年1月在县政府小礼堂成立第一个新青团支部。翟万清任支部书记。随县委党政机关逐步理顺,1951年4月组建新青团县工委,巴东县团的工作开始全面铺开。
  1951年8月开始建立各区团工委。1960年3月建立县直机关团委(61年12月撤)。1961年开始建立乡级人民公社团委。1964年7月恢复县直机关团委(66年5月改为总支)。1970年恢复文革中瘫痪的团组织,建立八个区团工委、一个镇团委和124个乡级人民公社团委。1975年3月撤区并社,原团委撤消,在新建制的区级人民公社设立团委,到78年31个区级公社团委建齐。1981年恢复县直机关团委。1983年5月撤社建区,原公社团委撤销,开始在新建制8区54乡设立团委。1985年5月,54个乡调整为129个乡,    至9月,129个乡团委建齐。同年11月,沿渡河区的下谷、板桥、石磨三个乡团委随行政区划归属神农架林区。至85年12月底,全县共有10个区级团委,126个乡团委,1个系统团委,1个学校团委。
  基层团支部在1951年4月开始在城关地区局部建团。同年7月,在农村开始建团。1952年9月在学校初中部和中小学教工中建团。1955年12月第一次整团。1959年1月结合“反右”运动进行团员鉴定。  1964年结合“四清”运动进行团内清理。1970年恢复整建基层团支部。在学校,文革前期的红卫兵组织被保留下来。直到1978年的10月这一时期,学校出现共青团与红卫兵并存现象。基层团支部此后经过1980年团建,1981年合格团员教育和农村整“散”治“瘫”,由1951年4月城关地区4个支部发展到1985年12月的31个总支、798个支部。到1957年,按照团内“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团员发展到5千人左右,占全县5万青年的10%。1966年底,突破到9717名。1970年至1976年10月,迅速上升到15608名,占全县7万青年28%。自1979年起,社青团员发展逐步减少,学校团员发展逐步增大。学校新团员占全县新团员的一半。团员总数由1976年的15608递减到1985年底的11832名。青年从1976年的75031名上升到1985年12月的100693人。此外,团员入党由1957年1300多名到1985年4050人。
  团巴东县委组建以来,始终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顺应山区青年的特点,运用以情动人的工作方法,团结、教育和带领全县各族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发挥共青团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突击队作用。
  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2—1956.12),共青团主要活动是:(一)协助党在农村组织发动团员青年站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前列,动员起3万名农民青年参加民兵,协助公安部门搜山守夜捉土匪;协助工作组没收征收、查田定产;协助农会维护治安和保卫胜利果实;带头参加互助合作社,2600多名骨干担任正副主任、正副组长;带头建立青年生产队,开垦荒山28万亩。这批青年经过锻炼,成了党在农村的一支可靠力量。在城市开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公营企业中组织青工学先进技术、增产节约比赛;私营企业青工中进行党的政策教育,协助工会定立劳资合同。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参观工厂、农庄和组织适当的体力劳动。  (二)开展独立的特别活动:1950年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和参军活动,动员5000名青年报名参军。1956年3月开展“绿化长江”主题活动,组织15个绿化长江突击队共5000余人,奋战一星期完成县境内南北两岸219华里的绿化任务。(三)开展青年文化娱乐和义务植树活动:从54年起,建立青年冬学民校和图书室(组),推动扫盲工作;组织青年俱乐部,创办业余剧团,设立宣传站和文艺组,活跃青年文化生活;营造青年少年林,成立义务植树护林小组,植树387万株。(四)表彰先进活动:1954年、1955年召开建设与保卫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1956年召开优秀青年社员大会、扫盲积极分子大会和优秀猎手大会。
  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1966.4),共青团的主要活动是:(一)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倡导“五爱”(爱党、爱国、爱民、爱农村、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开创“五比”(比劳动、比学习、比贡献、比艰苦、比节约)革命风气,运用“三史”(家史、村史、革命史)资料和实物培养青年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的阶级情绪。(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团的主题活动:1958年大跃进中开展“千百万”钢铁突击手和农业生产能手运动;1959年开展两万红旗青年和两百名六好支部运动,召开全县第三次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1961年开展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的“十边小种植”活动。(三)协助党委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组织发动宣传教育安置工作,分别于62年、64年动员两批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64年10月召开回乡下乡知青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四)1963年至1965年广泛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青年群众运动。(五)创办青年文化教育阵地活动:创办“三结合政治夜校”和“广播团校”,举办阶级教育展览馆,建立农村图书室,组织青年俱乐部,以及开展群众性的大教大唱革命歌曲活动。(六)1965年开展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教育活动和“外学大寨内学泉口”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共青团县委机关在运动刚刚开始时,一边在本机关干部中摸底“排队”,搞政治分化;一边在青年学生中成立全国性的红卫兵组织参加文革运动。1966年9月12日,选送红卫兵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接受毛泽东主席大检阅。自1968年10月以后,各中学便自发组织红卫兵,上井岗,去韶山,搞革命大串联和造反活动,共青团县委属于运动对象,团内失去推动控制力,一批青年学生带着一股盲目的政治热情和保卫领袖的虔诚心理,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下冲向社会,造反、打人、抄家、破坏文物。在开展“革命大辩论”的名义下,以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为对象,夺权、揪斗、进驻领导机关,使全县陷入一片混乱紧张状态。1968年8月,青年学生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或回校复课,狂热一时的红卫兵组织开始解体。文革后期即1973年以后,共青团活动一面是组织团员青年在历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中当闯将和促进派。成立了2千多所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政治夜校和1万多个业余学习小组,近10万青年参加学习。学习与批判专栏、壁报、标语遍及全县每一个角落,文章100万余篇。另一方面是动员团员青年在生产建设上,特别是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挥突击队作用。从73年到76年突击队每年1000个以上;74年至76年“三治”专班年均1300个以上;铁姑娘队360个以上。成立农技小组1000多个,种“三田”(试验田、种子田、高产田)万余亩。与此同时开展服务于革命和生产的农村文化活动:73年至76年,业余宣传队由565个发展到1204个,文艺节目由7243个发展到14322个。75年至76年两年中办500多个图书室,20多个阶级教育展览馆。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10—1985.12),共青团头两年随着整个社会在徘徊中发展:揭批江青集团,继续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普及大寨县运动。办改治夜校、建理论小组、出学批专栏;组织“三治”专班,铁姑娘队,建农科小组,种植“三田”。在1978年至1982年拨乱反正阶段,共青团开展了四项活动:(一)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全县组织专题报告会511场,重点帮教失足青少年359人,并协助信陵镇党委解决268名待业青年的安置工作。(二)主题活动:1979年、1980年开展“新长征突击手(队)”竞赛,评比10面红旗,10名标兵,27个突击队,150名突击手。1979年、1981年、1982年开展大规模的青年植树造林竞赛,营造青年林11700多亩,四旁、两山(自留山、责任山)植树1800万株,种蓖麻140万株,绿化恩巴公路80余里。(三)广泛持久地开展“五讲四美”的宣传、示范和表彰活动。采取动员报告会、青年座谈会、宣传促进会和办专栏、挂横幅、制油灯、印发资料、宣传典型以及广播讲座等形式大造声势;组织“雷锋小组”、“文明礼貌活动队”做影响示范活动。据82年文明礼貌月统计:打扫环境卫生9810次,清除垃圾10450担,疏通污泥沟54条,填污泥坑90多处,设垃圾坑、池、箱30多处,在沿江码头和电影院设文明礼貌监督岗97个。建红领巾卫生街3条。此年度专项表彰28个先进集体,150名积极分子。1983年至1985年开始改革开放阶段,共青团在教育活动方面主要以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为核心,运用张海迪、朱佰儒、曲啸、南疆指战员的典型事例进行人生理想讨论活动;开展“振兴中华谈书话讲”活动;评选团内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支部和个人;开展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活动。在主题活动方面:1983年开展“参加全省二十九个山区县(市)‘万片两林’绿化祖国新长征突击队(手)”活动,三年营造青年样板林24993亩,四旁植树3000万株。  1984年开展“百业竞赛”活动。1985年参加全省“争当最佳青年厂长(经理)”竞赛活动。在传统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方面:“五四”、“国庆”、“元旦”、“春节”开展文艺联欢和体育比赛活动;成立青年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评影、书法美术摄影展览活动;举办“青年业余广播艺术合唱团”,“青年之友”专题广播节目以及推广“毕兹卡”(土家族)舞团体表演竞赛活动。
  在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86年—至今)。1985年10月第七次团代会以来,全县各级团组织在县委、上级团委的领导下,围绕经济建设中心,面向巴东团的工作实际,动员、组织全县广大团员青年勤奋学习,为巴东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而踏实工作,在我县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受教育,学乐结合,潜移默化。充分利用现有宣传教育阵地,采取广播讲座,专题报告,读书演讲,知识竞赛,听英模报告等形式对青年进行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勇当突击队。农村共青团组织把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作为工作抓手,扶持发展专业户,开展百业竞赛,抓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十小”工程、科技示范竞赛活动,积极参加“万片两林”竞赛。厂矿企业团组织,围绕深化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开展“五小”活动和“两创一提高”活动,青年工人为企业的振兴献计献策,一批有志青年正欲为巴东企业的振兴大显身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团组织发挥了先锋作用。广大团员青年积极争做四有新人,开展创文明单位活动,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五四”、“六一”、“国庆”、“元旦”、“春节”期间,以书法、书画、各类棋类、球类为主要内容的文娱、体育活动经常开展。1985年全省山区团的工作会上,团县委组织了大型篝火晚会,文明热闹,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1985年至1988年团县委表彰各类先进集体142个,先进个人241个。我县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也得以发展。团组织在1986年整党时普遍得到了整顿,党团关系进一步理顺,班子配齐,报酬得以落实,团干部的素质有所提高,团员队伍进一步壮大,到1988年,全县共有团员12466名。
  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全县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全会精神,联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东欧、苏联局势的变化,加深了对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认识,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增强了做好团的工作的信心和责任。
  1991年以来,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针,全面开创了我县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1991年,我县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确定为实施希望工程重点县,截止2001年,共争取希望工程资金689万元,救助学生3000余名,援建希望小学24所。其中1991年至1997年6月,团省委、省青基金会及社会各界在我县援建希望小学7所,即华侨吴桂显先生捐资33万元修建的大支坪希望小学和楠木园希望小学,电力工业部投资25万元修建的溪丘水利电力希望小学,黄石市教委投资20万元修建的平阳黄石希望小学,长江水利委员会投资30万元兴建的巴东县长东希望小学,北京航天工业部捐资40万元修建的平阳航天长征希望小学;特别是199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九五”期间帮助巴东援建17所希望小学(鄂发[1996]26号文件),援建资金达322万元,所有学校已于2000年底全部竣工投入使用。1993年,团县委会同、工会、妇联和文明办等单位发起“献一片爱心,救助脑癌患者税晓琴”募捐活动,引起了全县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仅半年时间就收到捐款18000多元。团县委机关主办了《青年工作交流》的内部刊物,并与县广播电台联办了“共青团之声”的专题节目。围绕市场抓工程,主要抓了农村的“两队”和企业的“岗、队、手”工作。据统计,全县各级团组织以村为单位组建青年突击队461支,队员达5000余人。野三关镇阮家村团支部率先发展高效经济林,栽种罗田板栗100亩,成效良好,被团省委评为“全省农村示范点团支部”。各级团组织共开展科技兴农活动2776次,扶贫帮困活动8853次,定点联系贫困户200余户。
  1994年4月,江总书记亲自为“青年文明号”题字,我县各级团组织开始探索和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八年间,通过广泛开展争创活动,县电力公司、县人民银行、县广电局(台)新闻部等被团省委、省精神文明办命名表彰为“青年文明号”,县国税局直属分局、巴东三中等27个单位荣获州级“青年文明号”和“青年示范岗”称号,50余人次荣获省州“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全县青年志愿者3500名,2000年至2002年命名表彰了50个“青年文明号”和50名“青年岗位能手”。
做好团员青年的“推优”工作。全县各级团组织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开展了“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和推荐优秀青年干部”的双推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到1992年,各级团组织共向各级党组织推荐了562名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从中发展397名党员,被推荐人员素质高,表现好。1998年推优入党85名。
  1999年以来,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团的各级班子健全。围绕“党建带团建,抓好团建促党建”的思路,按照创“五四红旗团委”的要求,县委下发了《中共巴东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巴文[2001]21号),从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指明了全县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主要任务,即“五带一优化”。到2001年底,全县12个乡镇均按要求配齐配强了团委班子,团委书记也按“四个必须”配备,力争到2004年左右,使“五有”团支部在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团支部中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在农村达到70%以上,在新经济组织、街道社区和新型社会组织中达到50%以上。
深化“三大行动”。即:服务农村脱贫致富,全面深化“荆楚青年致富行动”,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为帮扶对象省级特困村——百合园村筹资2万多元解决“三通”,维修校舍;服务科技事业发展,深化“荆楚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服务企业改制工作,全面深化“荆楚青年创业行动”,帮助下岗青年再就业。


第二节 巴东县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
(1949.11—至今)

  巴东县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于1949年11月开始建立,时称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巴东县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于1949年11月开始在城关小学建队,1952年在区集镇小和乡中心完小建队,1961年在初小、民小建队。1962年开始在初中低年级建队。到文革开始前,全县共有676所学校建队,有队员32583人。1966年6月,少先队受到文革冲击。1972年恢复少先队时,遭到江青集团破坏,在少年儿童中建立“红小兵”组织。到1978年7月,全县有1042所学校建立红小兵组织,共有红小兵32858人。1978年9月,取缔红小兵组织,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红小兵集体转为少先队员。1985年,全县随学校调整,初中59所,建队23所,小学651所,建队554所,共有少先队员29449人。
  巴东县中国少年先锋队活动在建国以后的头十七年中主要是:(1)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为核心开展主题活动:1950年,开展“与志愿军叔叔交朋友”活动,给远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写慰问信,赠纪念袋。1953年,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办小生产社,小工厂,建动植物园,拣粮、送肥、拾废钢铁,支援农业建设。1954年,举办科技小制作大汇展活动,展出动力机械模型、天文仪器等四百余件。1955年,开展“勤巧小队”竞赛活动。1958年,开展“我为大跃进做什么”活动,拣废铁、锤矿石,建立铁、木、土、竹等15种小组234个,办制肥、印刷等13种小工厂94个,检粮18000多斤,在“七一”前夕,捐资2500元,给人民公社赠送一台“红领巾拖拉机”。1963年至1965年持续开展“向雷锋叔叔学习”活动,成立学雷锋小组1千多个,做好事万余件。(2)围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具有少年儿童特点传统活动:如谈理想,讲故事,做好事,访贫问苦,慰问军属烈属,采集动植物标本,绿化校园,演讲,书画,编小歌剧,建腰鼓队、秧歌队,歌舞表演,建宣传窗、图书角,做针线包,设节约箱,开小银行,参观工厂、农村变化,参加新建工程,象征旅游观望家乡,象征寻山找矿石,以及夏令营系列活动——行军、宿营、野炊、爬山、通讯、架桥、游泳、捉特务等等达百种小型多样的活动形式。
  文化大革命前五年少先队活动停止。文革后五年乃至78年,开展红小兵活动。其中取得较有成效的活动是坚持数年的“学英雄见行动”活动,涌现了一批作出实绩的红小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仅以城关镇小学“红小兵金训华小组”为例,小组七、八名孩子给金妈妈写信,询问英雄童年的故事,不断受到鼓舞。自71年成立后,连续七年活动不断,先后为城郊生产队送肥37600多斤,捡废钢铁12000多人,做好人好事1800多件。
  1978年9月,少先队活动随组织的恢复重新开展。主要以“五爱”传统教育和贯彻“德智体美”教育为中心,除历年已形成的少先队传统活动外,重点开展下列主题活动:“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学海迪姐姐”、“争当红花少年”、以及参加全国性的“快乐的小队”、“读书读报奖章”和“万名少年创造杯赛”活动。
  巴东县中国少年先锋队辅导员1949年11月下旬开始配备。先后于52年、55年2月、56年1月、57年7月、62年2月、63年3月召开全县少先队辅导员(包括总辅导员)会,进行业余培训和经验交流,使辅导员队伍有了一个较大发展。1960年2月专门配备了群力、神农、巴峡、中元、绿葱、野三、清太、杨柳、长江九个区级公社的总辅导员。截止1966年底全县已有大队辅导员154名,中队辅导员796名。1972年开始配备红小兵辅导员,至1978年7月,红小兵校内辅导员1466人。1978年10月,红小兵辅导员转聘为少先队辅导员以后,到1985年,全县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保持在1500人左右。
  1986年至今,少先队组织进一步健全,少先队活动更是健康向上,丰富多彩。一是在主题班会、队日、节假日期间,以演讲、知识竞赛、文艺节目、实践体验等形式开展少年儿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二是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帮助少年儿童加强道德观念,提高道德素质,弘扬道德新风,如:“新世纪我能行”、“雏鹰争章”、“大拇指”、“网络文明公约”等等。三是以“手拉手一助一”为主题,在全县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助学助教、助贫助困、助残助死、文明互助等活动。如帮助小伙伴做一件好事,教会对方一项技能,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共植一棵团结树等。四是引导少先队员参加“雏鹰行动”的体验环节,促进少年儿童的具体技能与思想道德水平协调发展。

 

 

 

 
下一篇:
 
 
主办:巴东县团县委 邮编:444300 电话:0718-4334069
承办:巴东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