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年时讯 | 领导关怀 | 团委文件 | 经验交流 | 希望工程 | 志愿者行动 | 青年文明号 | 少年先锋 | 青年风采 | 青少年维权 | 巴山好儿郎
 
当前位置:
首页巴东山好儿郎 > 正文
 
郑克洪,用胶片定格民族文化的魅力
发布时间:2011-09-05 00:45:13

  恩施日报记者 谭举先

  郑克洪,一个地道的巴东人。他的职业是导演,也是北京红色世纪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最近几年,他带上“湖北制造”标签的作品,一路走向京城,走向全国,甚至远在欧美亚非国家和地区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因此,在业界尊享“长江电影导演”的美誉。作为一个很有家乡情结的导演,郑克洪对民族文化有着执著而又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他在长江流域不停奔跑,在“河”上,在“生涯”里,在“丛林”中,在“远山”下,他用以家乡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完成他的返乡之旅。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他对本民族文化之根的深刻理解,触动了观众心底最深的弦,也为关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观影者打开了一扇神秘、古老、璀璨的文明之窗。

  初秋时节,记者在巴东县巴楚新时代文化广场建设工地见到了“忙人”郑克洪,并完成了对这位著名导演、北京红色世纪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专访。

  矢志不渝的电影梦

  “在所有的博大与剽悍中,在所有的爱恋与悲壮中,在所有的向往与企盼中,当巴颜喀拉山伸出长江粗壮的臂膀,你终于校正了自己的选择……”这是郑克洪早些年所发表的诗集中的一段话,也正好折射出其旅途的一路艰辛。

  上世纪的60年代,郑克洪出生在巴东县沿渡河镇与神农架交界的一个小山村里。上小学时,在山里能看场电影的确是稀罕事。一次,听说集镇要放电影,他瞒着父母步行几十里山路赶到场地。结果,屏幕上出现的竟然是“剧终”两个字,他沮丧而无奈地回家,还免不了挨父母一顿打骂。此刻,郑克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一个奇想:要是自己能当导演拍电影多好,那可要让老百姓少走好多山路哇!于是,在上中学时,他便开始偷偷学写话剧、戏曲等。

  在一路圆梦过程中,他干过行政工作,办过企业,当过记者,也写过诗歌。早在1987年,他就在《长江文艺》上发表组诗若干,引起文艺界的关注。随后,他又相继发表了诗歌作品《中国,同山一道崛起》和诗集《穿越红尘》,后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在那个诗歌盛行的年代,他以诗集《穿越红尘》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然而,郑克洪并没有满足,他在寻找着更大的突破。或许,就是这些不同的特殊经历,成为他圆梦的原动力。毕竟,当导演才是儿时就有的梦想,所以,他就围绕这个梦想一直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上世纪80年代末,郑克洪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他在学校选修戏剧编导专业,随后又到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班学习导演专业,这让他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1990年,他创作了第一部影视作品《血溪》,也是他的毕业之作。1993年,他导演创作了第一部电视剧《彼岸的呼唤》。1995年,他借调到三峡移民局,得到时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李伯宁的赏识。此时,李伯宁正好完成了他的心血之作———长篇小说《水困古城》,准备拍成电视剧。两人一拍即合。李伯宁认真地说:“克洪,克洪,就是要克服洪水,战胜洪水。这个片子非你莫属。”于是,在李伯宁的鼎力支持下,郑克洪导演了第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水困古城》,并获得当年全国电视剧创作一等奖。正是李伯宁的器重,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圆梦之路。

  1997年,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郑克洪,导演了自己的电演处女作《男人河》。这是一部以长江文化为表现空间的电影,它勇敢地冲破了过去一贯的黄土地电影束缚,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这就是后来被业界称颂的长江电影。郑克洪,自然就成为其先行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从此,在他的电影里,总弥漫着长江文化的灵动、飘逸和神秘。

  正当他准备在电影创作上大展拳脚的时候,残酷的市场凋零的现实迫使他暂时远离忠爱的电影。这一离开就是6年,别人以为郑克洪从此淡出影坛,但他的固执和坚持帮了他的忙。他相信电影的魅力不会在中国消失,电影的希望一定会在中国重新燃起。6年来,他虽然暂居电视剧界,拍摄了《朱德元帅》、《铁血长平》、《关公》等电视连续剧,但时刻想着的却是重返电影界。

  2004年,机会终于眷顾了这个执著的土家汉子。他一口气拍摄了《沉默的远山》、《丛林无边》、《我的教师生涯》等电影。爆发力之巨大,创作力之旺盛令人钦佩。当然,最主要的是,影片体现了导演在创作上突破的决心和勇气,给百年中国电影献上了一份厚礼。其中,《沉默的远山》荣获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及优秀导演、优秀男主角提名奖,第22届哥伦比亚波哥达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优秀展映片,第25届金鸡白花电影节最佳男主演提名奖。

  其实,成功的背后总是伴随着鲜为人知的艰辛和坎坷。就拿导演《男人河》来说,初进影视圈的郑克洪,没有任何经验,在拍摄过程中曾多次遇到有关部门的阻挠,甚至还收到当时的国家电影局要求解散剧组的通知单。面临重重打击,他没有放弃,咬着牙,加倍努力地完成了拍摄。一次,因资金困难,他不得不把自己的房产作抵,倾尽所有财产投入到电影拍摄中。为了心中的电影,他不怕变得一无所有。

  从巴东到北京,从长江到长城,从拍第一部电影开始,郑克洪一直秉承着这种努力与坚持,他闯京城打天下,一步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说,曲折的人生是对自己的锤炼和培养,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经历往往会让你更加成熟。这种信念支持着他的影视事业走向顶峰。他说,有了信念,有了目标,只要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不会惧怕任何困难,就一定会走向成功。激情燃烧的民族魂作为一个土家族导演,郑克洪有着一腔浓烈的民族文化情结。当他成为一名导演之后,他的愿望之一就是让故乡的山山水水在他的电影中永远定格。因此,其影视作品的取材以及拍摄场景的选择,总是离不开故乡的风土人情。其中,《我的教师生涯》、《沉默的远山》、《男人河》、《丛林无边》,都是在鄂西山区拍摄的。很多群众演员都是当地老乡,很多道具也是就地取材。他说这是源于故土情结。从小,他跟随父母在巴东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直到14岁才走出大山。对那里的环境、民风、习俗非常熟悉,至今他还能讲当地的方言,还有一批当地的朋友。每年,他总会回去几次。

  吊脚楼、脚背篓、豌豆角木船、西兰卡普、腊肉、哭嫁歌、山歌、撒叶儿嗬、摆手舞、八宝铜铃舞、桡夫子……从居所到用具,从食品到习俗,从有形到无形,郑克洪一直把视觉聚焦在武陵山脉、三峡地区的土家山寨。他用电影的方式再现了土家人聚居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狂野裸身的三峡纤夫,神秘的白虎图腾崇拜和巫术文化……他在以一个土家子民的责任心,还原土家人原始的生存状况,向世人展现鄂西山区特定时空的奇异世界,绘制一条土家族的风情画廊。而这一切又为形成他电影飘逸、灵动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气质提供了地理和人文上的空气和水。

  激情燃烧的民族魂

  作为很有诗意的巴楚人,郑克洪在展现电影中符号化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时,也是诗意的。他抛却了浮躁的绚丽的商业上的表达与诉求,用一种艺术的、纯净的、沉静的气质去表达电影中的故事,展现寂静而神秘的巴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他要用电影留住土家族文化符号。《沉默的远山》以纪实的表现风格和诗化的镜头语言给人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影片依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影像写实,力图还原生活,就地用人,就地取景,就地拍摄。

  郑克洪特别注重影片的意境营造,在拍摄散落于云雾缭绕的鄂西山区的茅舍时,大量运用了大全景,表现当地的美丽和贫困,给人如在画中、如在诗中的美妙意境。同时,唤起观众对当地现实的注意,使生活于大都市的年轻人通过影像感受到不一样的现实境遇。

  民俗旅游项目开发、原生态歌手大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生态博物馆建立纷纷登场。有人说,郑克洪用电影有意无意间充当了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保护者与拯救者的角色。他就像三峡崇山峻岭中的大树,其根系深深扎在土家族文化里。那奔流在深山峡谷中的一条条河流,那凶险、神秘、原始的一片片森林,潜藏着土家民族的勃勃生机,也一直在挑战人们的征服激情。所有的民族文化符号遗存,都在河底的沙砾中和森林的落叶里,我们可以去细细地拣拾,就像倒影中的满目青山,即使遥不可及,也让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作为从大山深处走出去的电影导演,郑克洪对于土家人关注、理解生命了然于心,并能娴熟地运用。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土家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一次激发或者是精神的一次回乡。在《丛林无边》中,郑克洪仍然把命题直指死亡、生命。西部原始丛林,因战争迎来了几个身份各异的年轻人的邂逅,从此,生与死、爱与恨、情与义、忠贞与背叛在丛林中纠缠,青春的力量在远离战争的丛林释放。当他们走出森林,友谊变成了最后的射杀,爱情像花儿一样凋谢的时候,我们看到,导演用他骨子里最坚硬也最柔弱的色彩,在战争的画布上轻轻留下了人性中最自然、最纯粹、最本能也是最摄人心魄的一抹。几个年轻的生命在战争的背景下带着人性中最纯洁的微笑消失了,但所有的土家人都会毫不怀疑:他们的生命、青春、爱情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壮游。

  《我的教师生涯》就是这样一部让人感到凄美而温暖的影片。影片根植于富有诗情画意的长江流域文化土壤,以人物命运为轴心,穿越块状式叙事时空,叙事重心始终放在人的社会化、情感化及更多复杂化的描写上,绘制了一个独立于城市文明之外的意象符号。这个浪漫故事似乎也在隐喻:秉承了土家先民性情的郑克洪,即使是在刀尖上出演浪漫,也能坚守族群的诗意家园。业界人士称,《我的教师生涯》是当代人留给未来子孙的一封生动信函。也许几百年后,他们仍能从电影里,找到土家民族那颗最朴实、最敞亮的心,解开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隐秘。

  至此,郑克洪用镜头、画面等科技和艺术手段完成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民族志”书写,而且这个“志”里面记录的是不会迷失自我的符号家园。因此,我们不再担心——无论历史是悄悄离我们而去,还是明天向我们轻轻走来。

  在接受采访时,郑克洪有这样一段话耐人寻味:“我已经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十几年,我常常想,文化这种东西就是这么有意思。我站在这个地方回头看我的故乡,觉得很多东西是能看得清的,也会有很多类似思念的感情,就连小时候、年轻时候的记忆,都格外的清晰。但是我也想,如果我真的始终留在那里,也许我会被那里山水的淳美和民风的淳朴淹没,也许就不会有这样远离之后再回望的思考和感悟了……”

  报效桑梓的故乡情

  郑克洪说,是家乡山水把他养育大,因此,报效桑梓的故乡情怀老是在心中涌动。他说,导演《沉默的远山》、《丛林无边》、《我的教师生涯》等,就是对家乡养育之恩的一种报答。片中许多镜头、故事情节就是自己的生活经历,片中的小孩走在山里就是他自己小时候的事。他的父亲就是一名基层干部,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烙下了父亲常年下乡走进百姓中间的印记。他说,拍这些电影最轻松,最惬意,因为其中要表现的人物、生活、文化元素太熟悉,太了解。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互动。这种特殊情结,可以重新唤醒自己的创作力。因为是长江导演,对于长江流域发生的事,他总是很关心。2009年,为了拍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大片《大汉口》,也因为是自己家乡的事,他放下正在拍摄的电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说,家乡的东西,我引以为豪,为之奉献、牺牲,很值。我做了,心里就畅快。

  去年初,郑克洪刚刚拍完46集电视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得知家乡要举办纤夫节,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开机拍摄电影《纤夫》,赶在今年纤夫节上播放。电影《纤夫》的成功拍摄,填补了土家族历史题材和纤夫文化现象电影的市场空白。

  郑克洪说,返乡就是一种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如一盏灿然盛开的灯把未来照亮。喝长江水长大,就要拍长江边悲欢离合。他说,要将“长江电影”进行到底。

  郑克洪还自喻是巴东的返乡创业者。今年4月18日,由他任董事长的北京红色世纪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北红色世纪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首期投资超过10亿元的巴楚新时代文化广场、巴国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巴东影视文化中心等系列工程,在巴东县城奠基。电影《情漫巴东港》启动仪式同时在巴东举行。郑克洪说,他要充当巴东文化产业勃兴的推手,通过文化产业将巴楚文化推至全世界,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帮助家乡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办:巴东县团县委 邮编:444300 电话:0718-4334069
承办:巴东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