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年时讯 | 领导关怀 | 团委文件 | 经验交流 | 希望工程 | 志愿者行动 | 青年文明号 | 少年先锋 | 青年风采 | 青少年维权 | 巴山好儿郎
 
当前位置:
首页青年文摘 > 正文
 
故乡
发布时间:2017-12-15 11:01:21
  有一种东西,你曾经拥有着,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的变迁,渐渐远离了它,以致彼此相忘;而它,又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浮现在我们久违的脑海里,熟悉又陌生,如闪电般划破了黑色的夜,给夜行中的人一种不惮前行的勇气或是仅仅的一丝清醒和愉悦;原来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已经在繁杂过往中变成了我们灵魂的归宿。也许,这就是故乡吧。
  小时候,故乡是我的全部。
  背着母亲缝的小书包,踏着春风吹的老田路,戴着学校发的红领巾,唱着老师教的短儿歌,伴着一起疯长的好伙伴,我们就在自己村里的小学当中念书了。上课时认真听讲,因为老师都很严厉;下课后吵吵闹闹,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好像要闹个天翻地覆,闹出个新世界;放学后,有时队列整齐,有时如匪进村,庄稼全无。我们这一代人不愁没有人,同龄的伙伴们不胜枚举,所以玩伴也是很多的,出了自家门,尽是“满园春色”,时不时会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结着伴一起放风筝,一起打弹弓,一起“鸡鸣狗盗”,一起“拉帮结派”,一起“己所不欲必施于人”。在放学之后或是放假,地里会是有农活的,有时地里的活会转嫁到家里,凭谁问:活为什么会这样多呢?因为,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是农民的儿子。
  这就是我小时候的三部曲:学习,玩耍,干农活。由于可亲可爱,父母很喜欢我;由于学习成绩还好,老师同学很喜欢我;由于顽皮打架,同桌女生应该非常恨我。 这个时候,不管你干什么,想什么,总是跳不出大山外的。但是不知为何,我很享受,我很满足,在这里,构成了我的一切,一切的喜怒哀乐,一切的成长长大。这时的故乡是我的全部,但我却对它毫无察觉。
  初中时,故乡是我的一部分。
  在懵懵懂懂之中,我参加了小升初。记得当中还有一件趣事。小学的班主任,为了升学率,在考试之前已经给我们漏了题,这也许是我们学校被人称之为“酒校”的传统。那是一个清晨,我们刚到校,在得知如此情况后,我和一位同学(也是我到现在的挚友)毅然决然地去找我们的班主任理论,上前就问:“老师,您一直是教我们要诚实的,为什么会透露题目,让我们作弊啊?”问是这样问的,至于他的回答,我记得不甚清了,大概还是哄我们的那一套吧,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了。就这样,我们以“优异”的成绩升到了初中,不明白的是,还是有同学留级了,继续念五年级。时至今日,我还为这次壮举暗暗自豪,可是又有多大用呢,也许证明了“人之初,性本善”和孔先生的“当仁,不让于师”吧,看来我的本质不坏了。
  上初中了,初中在另外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离家不是特别远,所以说远也不远;但毕竟我离开了十年的故土,又换了一个陌生的坏境,而且路途当中还要翻一座山,跨一条河,所以说近也不近。就在这翻山越岭、渡江涉水中,我感觉到,此时的故乡,在我的概念之中,已经变成了一个要回去寻找的地方了,它比小时候的感觉远了一些,却仿佛在认识中又近了一些,他变成了我的一部分。
  高中时,故乡是被我遗忘的地方。
  经过初中三年的艰苦,我如愿考上了县一中,同时值得称贺的是,父亲也调到了县里边工作,这样我们爷俩算是一起进了城。我先是和哥哥一起住在学校附近的私人出租屋里,随后又搬到父亲单位那边住了,一住就是三年。
   高一的时候,我们一个班要五六十号人。我刚开始很不适应,有许多城里边娇生惯养的孩子,让我感觉到他们很“个性”、很自我;同时,又由于我很傻,没有懂得恰当的交流方式,所以常常会有些不愉快。这样,我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到高二分科的时候,我毫不含糊的选了文科。记得在高一第二学期末,领了成绩单后,我几乎是如脱缰的野马一般飞奔出了教室,感觉终于像悟空一样解脱了。只不过现在想起那一年时光,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因为世间本没有对与错,一切感觉到的束缚,何尝不是自己给自己加的,何必要怪他人呢。但不管怎样,分科之后,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果然不出所料,“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文科班里,我的成绩突飞猛进,几乎名列前茅。高二和高三两年,我感觉我突然变得成熟了,都可以为一些同学“指点迷津”了,这时候,我感觉到我学会了思考,思考人情世故,思考生活百味,思考哲学政理,思考一切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我从来都是一个建议者,一个轻松的探讨者,同学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相处了,变得很融洽。从此之后,我发现我这个人基本上是属于慢热型的,是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样有后发优势的,也许一开始很慢,却总也能后来者居上。
  在高中的三年里,由于在县里边读书,我感觉我彻底的与故乡分离了,也许是故乡待久了、腻了,也许是学习忙的缘故吧。我也会在周末的时候偶尔回去,但是却毫无感觉,有时竟有了城里边的优越感,恨不得马上离开,此时的故乡是被我遗忘的地方。也就在这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我考上了大学。
  大学时,故乡在我的梦里。
  我是在遥远的贵州上的大学,说它遥远是相对于当时的,父亲送我到宿舍,然后匆匆地走了。
   按照当地人的俗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我开始了认识这个新环境的过程,最后我认为,这个地方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这里民族众多,习俗丰富,人文情怀力拔头筹;这里山水相连,物产富足,人与自然相得益彰;这里人民勤劳,艰苦奋斗,经济增长有目共睹。“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是合适的,这是一种地理特色--霪雨霏霏之中,山里山外之间--蕴含着无尽的情调;“人无三分银”,显然是过去时了,因为这里早已天翻地覆,喜笑开颜了。
  我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栖息了四个年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不是一个特别恋家的人,只不过--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月儿故乡明--思乡乃人之常情。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那时的乐趣,会一幕幕羼入我所谓踌躇满志的心怀,十分亲切和留恋。离故乡近了,感觉十分无聊,总想着离开,去看看山外的世界,正如毛主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离得远了,却又一步步的朝它走去,舍也舍不得,又如:“风枝摇叶总关情,过往事历历心头。相逢总在离别后,谁不懂其中滋味?”这时的故乡,是在我的梦里。
   毕业后,故乡是我向往的地方。
   时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果然是倏尔而逝,转眼就毕业了。毕业同年,我搬上了新家,还是在县城。整栋楼房,一层一层的分开,然后整体裹住,像给犯人装的饭盒,当然,饭盒里的菜,裹得越牢、盖的越严,这样才不会凉;但把人放里边,就感觉到很闷,压抑着我们自由的灵魂,如果不是不得已,谁愿意住它呵,除了别墅。最要命的是,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暗淡多了。一个个小小框子,隔开了人们的世界,每个人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对门的、楼上楼下的人很少交往,邻居的概念几乎可有可无,大家各做各的事,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扰,互不影响,纵使相逢应不识了。这是何等的悲哀!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人情世故间的温暖的丧失是不好的,就凭这一点,新型的的社会主义新社区就一定是条新路子,将村庄的基础设施变得像社区一样,虽不入城,但也彼此和和睦睦的步入了小康。
   鉴于此,我更加怀念故乡的日子了,变得更加向往了,一有机会就会去老家,因为那里不一样。  坐车到村口下了之后,往里走着,便觉豁然而开朗了。
  春天了,道路两旁的柳树穿了新衣裳,婀娜多姿,在明媚的阳光下,新鲜的泥土吐露着花的芬芳,大地绿草如茵,田里耕作着的乡亲朴实而又勤劳,一阵风吹过,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陌生的欢迎着新的来客;夏天了,天空中雷雨刚过,乍晴,散开了光芒,庄稼喝饱了水,兴奋地摇着头,欢起了歌,跳起了舞,穿着单衫的人们望着一弯彩虹,看着茁壮的麦子,呼出了欣欣向荣的气息;秋天了,村里的道路上,逶迤的田埂上,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活像一张艺术家笔下的油画,让人感叹大自然的艺术魅力,同时,一棵棵紫树黄花,照映了又一个丰收,承载了累累果实,稍凉的天气也让人心旷神怡,真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冬天了,村子里变得安静许多,变成了一张大写意铺开的宣纸,随着雪的消融,露出了诗意的图画,直至变成活生生的村景画,甚是壮观,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冷感,由于都穿着棉大衣,所以剩下的都是心中的一团火。
  北国风光,美不胜收,村里除了美景,还有新颜。羊肠小泥道,变成了硬化了的水泥路;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又变成了钢筋混泥土;一层的平房变成了二层的楼房了,甚至更上一层楼;昔日用来洗澡的“荷花池”,变成了“太阳雨”太阳能;有了路灯,有了垃圾桶,有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这样,一路走进去,还没来得及欣赏,声音就随之而来了:
   “大学生这是下乡来了呵?”张大爷还是一如既往的幽默。
   “哈哈,哪有,我是看您的新房子来了,咋整的比别墅还好哩。”我说道。 “乖娃子,还笑我,强的过以前咱那户地主就行了嘛。来吧,你来了,这顿咱吃好饭……”
  “不了,吃过了来的,留着下顿吃昂。”
  张大爷挠了挠满脸皱巴巴的脸,眼睛泛着光,又问我:“干撒着呢,长这么高了,就是不见到你了。”
   “嗨,今年刚毕业,一直在县上,回来少了点。”
  “人家娃娃都闲咱这贫地方了,哪个想着回来。”吴大婶迈着结实的盘子步,跌跌撞撞走了过来,脸上挂着灿烂而可亲的笑容。
  张大爷急了,“我是说让娃娃多来,多来喽,毕竟是咱们的后孙子嘛。”
  我笑着连连点着头。
  ……
  一路走过来,遇到了有去赶集的,有晒着太阳拉家常的,还有远处招着手喊我的。一切都是这么亲切,这就是故乡的味道。在城里边多有人造的风景,多有不相识的过客,却没有了人与人最淳朴的相亲相爱。毕业后,故乡是我向往要去的地方了。
  对于自己的家乡,也是苟富贵,勿相忘。不论远在天边,还是近在咫尺,故乡的水土,故乡的气息,是伴随我们一辈子的,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就像一棵树,离了根,也是活不了的,而故乡就是我们的根--生命的起点,灵魂的终点……
 
 
 
主办:巴东县团县委 邮编:444300 电话:0718-4334069
承办:巴东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