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平 郑宸
11月27月,暖阳高照,巴东县官渡口镇四季坪村一片荒废的柑橘园内,几位村民正忙着清除齐人深的杂草,准备重新发展柑橘。今年以来,该村先后恢复柑橘园千余亩,昔日的荒地再现勃勃生机。
改变不止在四季坪,今年,官渡口镇通过引进外地柑橘企业,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在该镇流转土地1万余亩,进一步提高柑橘管理水平,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让该镇多个村的柑橘产业重新焕发出了活力。
过往:“烂橘子”和“公树”
官渡口镇巴东县最大的柑橘乡镇,基地面积3万多亩。2011年前后,四季坪村村民在当地专业合作社的牵头带动下,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并注册了四季坪优质椪柑商标品牌。然而,由于缺乏生产经验和规范管理,四季坪村产的柑橘成熟后,普遍个头小、甜度低,几乎无人问津。不愿放弃的村民们又集资找车,组织前往恩施州城销售,结果还是一箱都没卖出去。
“烂掉了一多半,最后送人的送人,其他的都自己内部消化了!”回忆起当年辛酸往事,村民们至今仍心有郁结。也就是那时起,该村柑橘产业发展陷入停滞,不少柑橘园先后荒废。
四季坪村的“教训”,在官渡口镇不是个例,水洞坪村等多个村都有类似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技术和管护不到位。“该剪枝不剪枝,该施肥不施肥,该除病虫害不除,收成可想而知。”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有些无奈。据他介绍,每年官渡口镇都组织过多次技术培训,但收效甚微。“很多人固守传统的种植经验,听不进去甚至还会排斥。”
由于管护不到位,官渡口镇四季坪、水洞坪等村的柑橘,绝大部分挂果少,有的甚至不挂果。一些村民开始埋怨政府发的是假树苗,并戏称村里的柑橘树是“公树”,部分村民还把柑橘树连根铲除,曾经大力发展的柑橘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亩的柑橘林最终荒芜。
转变:荒地也能“变废为宝”
直到2016年,官渡口镇开始转变思路:由于老百姓观念保守,不能按照技术规范来生产优质柑橘,柑橘无法转化为经济利益,自然无法调动农户自主生产柑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态势下,不管怎么鼓励村民种植柑橘,都是收效甚微。
为此,该镇从秭归引进一批外来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和销路,来推进柑橘规模化生产经营,最终带动柑橘产业复兴。
“这里的柑橘其实潜力很大,只要改良品种,管护到位,马上就能产生受益。”来自秭归县的投资商张明成说道。张明成从事柑橘产业经营已有八年之久,他曾走访多地进行考察,最后,官渡口镇适宜的地理条件吸引了他,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考察,他最终决定,选定官渡口镇作为他经营柑橘产业的新基地。
就在他打定主意投资时,困难接踵而至。由于早年种植柑橘失败,不少村民们对发展柑橘产业早已失去信心,以前种植柑橘的土地,大半已经变成了荒田。张明成身先士卒,带着和他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或劳务合同的村民天天扎在田里“垦荒”,并引进优质脐橙伦晚进行嫁接。看到老板干劲十足,又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村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陆续与张明成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
迈出了第一步,张明成趁热打铁,又说服12个秭归的同行入驻官渡口镇,并建立12个柑橘产业专业合作社。其中,仅张明成成立的一家柑橘专业合作社,就在四季坪村流转土地达1228亩,累计投入400万元,惠及橘农200多户,其中贫困户63户。
据了解,2016年至2017年4月,官渡口镇以每年每亩土地300元的价格,流转用于柑橘生产的土地10320亩,惠及农户1000余户。
眼见外来老板们的柑橘产业如火如荼地开展,许多官渡口镇本地村民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水洞溪村一组的五户村民,拒绝将土地流转给外来企业,而是自己开垦荒地,进行品种改良,并成立合作社,发展起柑橘产业。
希望:重新焕发活力
借着这股东风,四季坪等村村民迎来了新的增收曙光。
11组的陈显兵身患疾病腿脚不便,家里的6亩柑橘林日渐荒废。今年,他将所有柑橘地流转出去,不仅获得了租金,妻子也进入合作社从事除草、施肥等管护工作,一天可以拿到90元的工资。4月以来,陈显兵一家因此一项增收两万多元。
同村的陈德波老人双目失明,丧失劳动力多年,只能依靠低保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家里的土地几近荒芜。今年,他也将6亩土地全部流转种上柑橘。“这笔收入真是天上掉下来的,以后品种改好了,有了效益,再过几年,树还是我的。”
现在,官渡口镇四季坪等村的柑橘树上,都结满了黄橙橙的果实。同时,每棵树的每个枝桠上,都缠满了白色的“丝带”,其中包裹着一个小小的嫩芽。再过两年,这些嫩芽就会结出“伦晚橙”,身价将会倍增。
“这可能是四季坪村,最后一季椪柑了!不过我坚信,这也是四季坪柑橘新的起点!”该村书记抚摸着嫁接后的枝桠,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