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平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要想脱贫致富,首要的就得让道路基础设施先行“脱贫”。
近日,记者在巴东县绿葱坡镇走访时发现,该镇几乎所有村都在自筹修路、整路,波及范围之广,干部群众之积极,前所未有。各村村民踊跃捐款捐物,投工投劳,比进度,赛质量,比里程,你追我赶,一条条断头路、瓶颈路、循环路不断被打通。
但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其中的矛盾纠纷却始终处于“冰点”:不仅扯皮上访几近为零,村民还主动放弃各自的果树、作物、土地,不要一分补偿,让建设一路畅通无阻。
所见所闻,无不诠释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内涵,让人对“打赢交通阵地硬仗”充满信心。这把“火”缘何烧的这么旺,记者就此进行深入走访。
20个村自筹修路38条
6月24日,庙垭子村1组养殖大户田祚美正在猪舍里忙个不停。今年,原本放弃养殖转行的他,将养殖规模从原来的6头增加到10头。让他“回心转意”的,就是组里那条焕然一新的主干道。
原来,这条组级路曾又窄又烂,还是断头路。因运输成本大,田祚美的猪每斤售价要比市场价低0.5元,有时一头猪就要损失好几百,这让他越来越没了信心。但就在今年4月份,该村开始组织村民筹资修路,田祚美不仅积极出工出钱,还和兄弟田祚罗自掏腰包1.3万元,将路修到了家门口。路通了,田祚罗也开始发展起养牛业。
而在袁家荒村5组,则是另一派热闹景象:数十位村民或挥舞着大锤砸岩石,或用铁锨等工具平整路面,或正从三轮车上卸石块……村书记李启林介绍,这是该村目前在修的第6条组级公路,其他5条整修组级路已全部通车。这6条道路中,3条是断头路,3条为循环路。
自今年3月份以来,类似这样令人振奋的场景,在绿葱坡镇各村组层出不穷,撑起了全镇交通建设的大幕。
说是大幕毫不夸张。全镇22个村(社区)中,有20个村38个组积极筹资修路,少则几万元,多则十余万元,累计5000余位村民参与建设,占全镇总人口四分之一,且所有道路路基均按4.5米的标准修建。
“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线型优。几乎每个村在开工前和建成后,都会主动邀请镇交通办人员上门进行指导、验收。这种全民修路的劲头,前所未有。”绿葱坡镇党委书记田恒勇感慨。
据统计,至目前,该镇已有20个村共整修组级公路38条,里程80余公里,村民义务投劳3万余个,打通断头路、瓶颈路16条。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各村你追我赶
采访中,记者找到了该镇这场修路热潮的第一个“着火点”——肖家坪村。
“所有修路村从筹资,到修路、管理,几乎都借用了肖家坪的模式。”该镇分管交通的负责人田向东介绍。去年,肖家坪村争取到5.3公里硬化指标,成为该镇首批受惠村之一。然而,当时该村需要硬化的组级路有30多公里,每个组的村民都在争,分歧较大。
为此,该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以举手表决方式,选出村里当前最需整修的5、6、11组公路。随后,一改往日传统做法,在各组成立“指挥部”,分理财、协调、施工、监管等小组,组员均由村民选举产生。
“村委会这次只负责协调项目和施工队,其余事全交给‘指挥部’处理。”村书记罗在凯介绍,比如每一笔资金开支,都需要理财小组4个人共同签字才能执行,这极大增强了村民的积极性和信赖感,短短几天,各组就累计集资近10万元,村民踊跃投工投劳,仅1个多月,路基就严格按标准全部完成。
随后,在道路硬化过程中,“指挥部”继续发挥沟通监督作用,保证了道路保质保量建成。去年底全县评比中,肖家坪村组级硬化路得分位居全县第一。
趁热打铁,肖家坪村的成功,让该镇党委、政府倍感信心和鼓舞。今年2月,该镇首次组织全镇所有村主职干部,到肖家坪村实地观摩学习,同时再下一剂“猛药”:“今后组级公路硬化将严格以路基质量好坏确定。哪个村路基建的好,指标就优先到哪个村。
一石激起千层浪,好的经验、新的激励政策,迅速得到全镇上下一致认可,各村纷纷你追我赶,由此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的热潮。
压力传导至村民 人人共担使命
“这样的方式好!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庙垭子村书记武明爱认为,“不仅是政府和村干部有压力,连村民自己也感觉到压力,所以积极性、支持度较以往都增加不少。”
记者了解到,一些村以前存在这样的现象:村干部很想为村里做点事,很积极争取公路硬化指标,但争取到以后,面对缺乏资金,路基无法整修等困难,部分出现消极怠慢情绪,导致项目迟迟不能落地。一些满怀希望的村民因此心生误会,认为政府、干部不作为有猫腻,便四处反映问题,甚至上访。村干部无奈之下,便将压力又推给政府。到最后,要么指标被调走,要么政府想法设法凑钱给整修路基,造成极大财政压力。群众有怨气,村干部有冤枉,政府也不满意。
而如今,采取了新方式,格局焕然一新。村干部的压力更大了,因为每个村都在争,自己不努力组织开好群众会,筹资修路基,指标就不会有;村民们也有了压力,因为不动手修路基,或者路基质量不过关,指标同样不会来。公平竞争环境下,所有人都卯足了劲儿,格外的用心和积极。
“这样的建路方式,群众欢迎、村干部喜欢,党委政府满意,实现了三方共赢。”田向东认为。村民们则认为:“就算硬化指标一时不能来,但现在的路已经比以前好太多了,值!”
激励政策像一缕春风,吹醒了绿葱坡镇的山山水水,调动了村民主动修路的积极性,村民的观念迅速由“要我修路”向“我要修路”转变。许多村愿意让出农田、屋场,转移果树、农作物用来修路,让施工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