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冷月
核心提示:2013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文称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活动中严禁吸烟,要把各级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随之在2014年2月28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也发文要求领导干部带头禁烟,这是省迄今为止出台的最严厉禁烟控烟规定,被网民称为“史上最严禁烟令”。
时至今日,“史上最严禁烟令”颁布施行已两年多,“最严”是否真的在烟民心中生了威。在“无烟学校”“无烟医院”“无烟大楼”等招牌背后,一边是“烟雾缭绕”,一边树立的是“禁止吸烟”提醒牌,这一对比显得有些讽刺和荒诞。
控烟禁烟究竟有多难?“史上最严禁烟令”为何遭冷?近日,记者对医院、学校、行政机关、车站等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进行调查暗访,揭示这背后的因与果。
现场直击:“瘾君子”无处不在 烟民让“禁烟令”成空壳
5月25日,在巴东县城区楚峡路“鲜果果”门前,一年轻男士嘴中叼着一根烟,弯下身子和坐在小车里的司机搭讪,还递上一根烟。“兄弟,逮一根烟,解解闷!”两人肆无忌惮地吞云吐雾、谈笑风生。
不远处,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手中夹着一支烟,不时吸上一口,还朝地上吐痰。“啪、啪……”不一会儿,这位中年人把烟头扔在地上,用脚使劲地踩了几下。在城区几大街道、花坛、百步梯上,烟蒂随处可见。
聚宝盆客运站广场一年轻人叼着一根烟散步
在聚宝盆客运站,墙上挂有一块温馨提示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而在车站入口,一对年轻情侣坐在靠椅上,小伙子从口袋中掏出一包烟,点火、夹烟、吐烟,每个动作都十分“帅气”,女孩眼神中透着“崇拜”。而在车站广场上,吸烟者不在少数。
“我也不知道吸烟是什么味道,就是觉得吸上几口,心里舒坦,时间也过得快些。”面对记者提及烟瘾从哪里来时,一农民工不假思索地说。在县城一些工地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农民工直接坐在地上,每人嘴里含着一支烟,打着调子,团团烟雾在工地上飘荡。
奇怪的是,记者走访了一些学校,发现有个别学生吸烟现象,他们一般选择在厕所“作案”。在城区一些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吸烟者最为集中,以年轻人居多,也不乏一些年轻女孩。这些群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瘾君子”,一般出于寻求刺激和新奇。
街道上随手乱丢的烟蒂
吸烟者乐呵呵,吸“二手烟”者惨兮兮。一单位职工小孙患有轻微的支气管炎,有时领导、同事在办公室抽烟,他就咳嗽不止,碍于情面只能走出办公室 “避避风”。据县中医医院医生介绍,“二手烟”中含有2倍的尼古丁、3倍的焦油、5倍的一氧化碳和50倍的致癌物质,若每天和吸烟者呆上15分钟,身体受害程度等同于吸烟者。
在本次调查中,记者随机采访了近50名市民、10多家企业单位,80%的人对“禁烟令”早有共识,但由于健康意识淡薄、自制力不强、禁烟执法不严、处罚不重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吸烟者甚嚣尘上,“禁烟令”也因此成了“纸上谈兵”,表面好看却不中用。
声音:“禁烟令”成了摆设 禁烟控烟路究竟难在哪里?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危害身体的道理早已为人所知,可一些烟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自欺欺人地把“吸烟有害健康”断章取义为吸烟有害但很健康。对于公共场所禁烟控烟,烟民各执己见,若要打造“无烟区”依旧长路漫漫。
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家住西壤坡社区的张先生有10多年的烟龄,可以称得上是“老烟枪”,在餐馆里吃饭完后,习惯性地点燃一支烟抽上几口,瞬间餐馆中烟味、菜味、油味等怪味混杂,邻桌客人叫苦不迭。张先生称,饭后吸一根烟已成习惯,这是一种生活自由,没有人有权利干涉这种生活方式。他认为,虽有禁烟提示标语,但也就一块牌子而已,罚款只是口头说说罢了。
“吸烟必须要抓现行的,有时当你发现了,烟民就立即把烟头丢掉了,你要执法也没证据啊。”县公安局一民警介绍,对于吸烟者在执法中拍照取证是一大难题,当看到穿制服的民警时就把烟头扔掉了,根本无法及时对吸烟者予以追究和处罚。
城区一工地上农民工趁休息时间吸烟
除了取证难,群众投诉监督也是难题。一次双休,陈女士带着女儿到寇公公园玩,旁边一老年人叼着烟斗吸着旱烟,味道十分刺鼻。陈女士说,当时小孩呛得咳嗽不止,正当她准备拨打电话投诉时,老人灭了火,把烟斗放进了布袋里。由于吸烟过程具有时效性,投诉监督也成了一句空话。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在县城区只有少数宾馆、医院设置了灭烟台和吸烟专区,大部分行政单位、医院、宾馆、车站等公共场所没有配套吸烟附属设施。“要戒烟一时半会戒不掉,有时吸烟又怕影响别人,却又找不到一个可以抽烟的地方,真是矛盾啊。”一事业单位职工小王“烟瘾”发作了,只能躲在厕所里吸上几口,其“囧”不堪言。
“一个月工资至少五分之一花在吸烟上,反正也还能承受,全当享受生活了嘛。”小周是一民营企业职工,每月烟钱也是一笔很大开支,但对他的收入而言压力还不算大。通过调查几家烟酒专卖店发现,一般中档烟都在20多元一盒,而且近几年价格没有上下浮动,香烟开支对烟民根本不会构成什么经济压力。
“吸上一口烟,烦恼一身轻,还可以让情谊也更亲呢。”小周说出了吸烟的另一个秘诀:要结交朋友,少不了一支烟。烟瘾成易,烟瘾戒难,执法取证难、处罚力度轻、思想认识缺位、吸烟区配套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存在,阻断了吸烟控烟路,“立竿见影”的效果无法立马凸显。
对策:把脉对症下药 开出一剂“复合药”
“无烟巴东、健康巴东”“相约无烟日、向烟草说不”“拒吸第一口烟”……5月31日是全国第26个“无烟日”,巴东各地借助多种活动载体和形式,向外发出一种声音:公共场所要控烟禁烟。就在今年1月5日,全县“两会”代表参加“公共场所不吸烟、领导干部做表率”万人签名活动,承诺远离烟草烟雾,培养和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新方式。
从民间到政府,禁烟已成普遍价值取向和一致追求。无烟不只是在“无烟日”,而在剩下的364个日子里,“无烟”应无处不在,而这关键控制权在人们自己手中。记者采访了一些健康专家和业内人士,他们结合行业实际各抒己见,开出了一剂“复合药”。
张贴禁烟标识
吸烟首当其冲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作为治污主体的县环保部门,提出要公开印发《控烟知识手册》《慢性病预防知识》《机关工作人员健康知识读本》,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设立禁烟标识和张贴禁烟标志,对公开摆放烟灰缸、吸烟器具的予以制止和没收。同时组建禁烟控烟工作领导小组,当好巡查、劝导禁烟控烟监督员。
对于个体而言,吸烟会对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县卫计部门提倡设立戒烟门诊,引导吸烟者自觉前来就诊和戒烟。组建成立戒烟协会,通过社会团体组织集体戒烟活动,交流戒烟经验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戒烟拒烟氛围。
要彻底根治吸烟行为,还得从人的思想教育开始。县教育部门称,“禁烟令”的成败关键取决于人们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程度,建议每月组织一次戒烟主题活动,让禁烟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等,通过潜移默化宣传教育,改变吸烟者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远离烟草、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除了行为自觉,也要社会监督和约束。新闻媒体称可以设立健康生活栏目,利用电视、网站、微博和微信等媒体全方位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并开设曝光台对公共场所或工作场所吸烟者予以媒体曝光,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道德谴责效应。
“禁烟令”生效如一场马拉松长跑,还有一个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除了宣传、诊疗、执法、处罚、媒体监督和法律约束外,物价部门可根据实际提高香烟价格,增加香烟消费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运用市场价格手段来促使烟民渐渐拒烟禁烟。
记者采访手记:
正值全国第26个“无烟日”,记者对巴东禁烟控烟工作进行深入专题采访和调查,令人惊讶的是,“禁烟令”出台已快三年,可“老烟枪”“小烟枪”依旧很嚣张,禁烟法令深陷窘境无力施展功效。
吸烟看似花的是自己的钱,损伤的是自己的身体,但实际上,“二手烟”给他人健康构成了直接或间接危害,烟雾、烟蒂也污染了共同的生活环境,总而言之,禁烟利己利他,更利于全社会。
如何禁烟控烟?还得处理好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关系。主观上,烟民得有禁烟这个硬决心、强毅力,在价值取向、思想认识、心理认同和行为方式上都要与禁烟同频共振、步调一致。客观上,国家层面要有立法做保障,市场要有价格调节做杠杆,社会要有舆论监督做助推器。只有主观和客观因素协调一致,禁烟才会从纸上空文变成实际行动。
戒烟戒的不但是一支烟,还要戒掉一种不良生活习惯。要真正与烟草告别,必须构筑拒烟的心理铁壁,远离烟草诱惑,正确认识处理烟和为人处世之间的关系,建立良性的朋友交际圈。从改变思维开始,养成健康生活好习惯,真正活出阳光、干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