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尘晨
巴东,湖北旅游强县,“三峡库区生态明珠县”创建正酣。但多年来,城区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为补齐“短板”,去年起,县委、县政府加大投入,加快基础建设,并相继开通公交车和出租车,逐步淘汰承担城区客运10多年的“面的”,确保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然而,这项群众拍手叫好的“民心工程”,却存在一片阴影挥之不去:黑车!他们或隐蔽,或明目张胆,靠非法营运谋取利益,对正常的营运秩序形成巨大的冲击,给人民群众出行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那么,“黑车”从何而来?导致非法营运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针对非法营运,县委、政府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近日,记者对城区黑车进行了深入调查。
份额前三 “黑车”从何而来?
所谓“黑车”,就是指非营运车辆干起营运的活儿,车辆不符合准入关、车况关和驾驶员从业资格关。
采访中,县运管所副所长谭雪峰提起“黑车”连连摇头:“‘黑车’对正常营运秩序的冲击太大,市场份额曾一度挤进前三!虽不如公交车,但与绿‘面的’已相差不远。”他说,这也是城区营运市场混乱的根源所在。
作为从事运政工作21年的老资历,谭雪峰全程见证了城区“黑车”的出现到兴起。“90年代,巴东还在老城区时,只有公交车。后来,搬至新城,“麻木车”开始风靡,公交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2001年,‘面的’出现在人们眼前,由于空间大、行动快、价格低,迅速取代了噪音巨大的‘麻木车’。”谭雪峰说。
此后,“面的”车开始一家独大,增长迅速。2004年,巴东县属企业改制进入尾声,大量职工下岗。有人外出打工,有人自主创业,也有不少人开起了面的。“跑面的维持一家老小的基本生活还是不成问题。”家住云沱社区的“面的”司机老吴回忆说。
“最保守估计,城区‘面的’最高峰时达到千余辆。”谭雪峰说,“而这其中,就夹杂着数量庞大的非法营运车辆。”
据介绍,目前营运市场的“黑车”有两种:一种为长期从事营运的,数量200台左右,一种为短期或偶尔从事营运的,数量100台左右。就数量而言,超过了公交车、绿“面的”、出租车的总和。这些“黑车”驾驶员素质、车况好坏参差不齐,相对“正规军”,无入行门槛,经营成本低,属“轻装上阵”,竞争力不言而喻。“我们目前仅投放了40多辆出租车,主要原因就是‘黑车’太多,严重挤压了市场空间,不少司机也处在观望状态。”巴东锦瑞出租车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隐患重重 “黑车”为何边厌边宠?
县运政稽查队执法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影响正常的营运市场,“黑车”还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秩序安全。由于没有合法证件和手续,缺乏安全意识,“黑车”司机随意停靠、逆向行驶等危险、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另外,“黑车”安全性能得不到保障。为尽可能降低上路成本,有些“黑车”司机购买未经检验合格的二手车,甚至报废车辆直接开展营运,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同时,乘客的合法利益也得不到保障。由于“黑车”车主没有办理乘客意外伤害保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根本不会理赔,乘客利益的保障就更加无从谈起。
除此之外,“黑车”没有经过培训和备案,流动性强,约束力小,乘客如果丢失物品几乎无法追寻。“不像正规出租车,不仅每位司机都有备案,并且车内装有GPS定位系统,不管在哪儿,任何迹象都能查到。”
“尽管隐患重重,但偏偏有很多乘客视而不见,拦车从来不管是黑是白,甚至碰到我们检查还会帮司机打掩护。”该执法人员很是无奈。
记者调查中发现,虽然乘客们对“黑车”的危害都能头头是道,但谈及是否会拒坐黑车时,不少人还是觉得怎么方便怎么座。“拦车的时候根本想不到那么多,拦到什么算什么。”“就在城区坐坐,速度又不快,不会出什么事儿……”
“我们每年都要开展政策、法规和安全等方面的宣传,但收效甚微。一方面运力存在欠缺,覆盖面不足,另一方面还是居民缺乏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侥幸心理严重,为‘黑车’提供了生存空间。”谭雪峰认为。
天天打黑 “黑车”缘何铲而不绝?
事实上,运管、公安等部门经常组织开展打击“黑车”专项活动,每天都有多名稽查人员上路检查,但为何“黑车”依然存在?
多名稽查人员表示,“查车难、取证难、处理难”是主要症结所在。查处“黑车”过程中,经常遇到乘客碍于情面或惧怕而不愿作证,甚至说情帮他们开脱,稽查人员常常明知是黑车,却苦于没有证据无法查处。
“你就是查处了,处罚也是个大难题,现有的运输管理条例根本不管用。”根据《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发现黑车后,在责令停止经营的同时,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两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两万元的,处三万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而运管部门查到的黑车司机,大部分家庭条件并不宽裕,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不足两万元,应处以3万至10万元的罚款”,这样的处罚相对而言应当是相当严重了,有时为了化解矛盾不得不变通执行。另外,遭遇检查时,部分司机会以暴力抗拒检查,有时处理一起‘黑车’,可能要花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最后还得请公安部门支援。
“在这种情况下,非法经营业者的胆子越来越大,态度也越来越蛮横,我们处理‘黑车’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谭雪峰说,近期,运管部门又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打击“黑车”专项活动,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记者走访发现,城区非法营运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但晚上和早上7点左右,仍有少量“黑车”在上路载客。
“虽然很难,但还得坚持。县委、政府整顿客运市场秩序的决心很大,群众和企业的呼声也很高,对此,我们已组织开展大规模集中整治行动,以最坚决的态度,肃清市场上的‘黑车’”谭雪峰表示。
各界“支招” “黑车”取缔还需疏堵结合
公共交通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出行,也是一个城市风格、魅力和文化的流动符号。只有取缔了“黑车”,才能促进巴东道路运输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保护正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树立城市良好形象。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取缔“黑车”。走访中,相关部门专业人士、司机、乘客、出租车公司负责人等纷纷建议,只有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从源头上引导,从市场上截断,严格执行政策,挤压“黑车”生存空间。
谭雪峰建议,在市场调节和打击下,应多渠道疏导市场,比如,根据交通安全法三十九条规定,可限制“面的”车辆进入主城区;拓宽就业门路,解决家庭困难的司机选择其他行业就业;根据交通安全法第十三条规定,公安交警部门对面的改变用途要有制约措施。
也有居民认为,“黑车” 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其有市场,城区要大力发展便民、利民、快捷、舒适和安全的运输车辆,从源头上根除非法营运的土壤和空间。
县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相关人士认为,应更加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加大运力投入,完善和提升老百姓出行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并加大对非法营运车辆的处罚力度。
与此同时,打击黑车不是政府某个部门一家的职责。公安、城管、运管等部门应成立联合执法小组,共同参与,把打击非法营运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合力取缔“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