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大交通、大园区、大产业、大搬迁、大民生”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改善民生,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积极作为,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年初预定计划,经济呈现出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基础。
一、综合经济总量
据初步测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012万元,同比增长8.9%(可比价增幅,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9382万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309002万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271628万元,增长10.2%。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2.1 %、50.8%和37.1%,拉动GDP增长1.2、3.9和3.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2年的22.7:40.6:36.7调整到2013年的21.5:41.8 :36.7 。人均指标逐年提高。据测算,人均GDP达到17482元,同比增加1971元,增长12.7%;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6元、人均储蓄存款10031元。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
单位:万元、% |
指 标 |
绝对数(现价) |
同比增长%(可比价) |
地区生产总值 |
740012 |
8.9 |
第一产业 |
159382 |
5.3 |
第二产业 |
309002 |
9.9 |
其中:工 业 |
273999 |
8.2 |
建筑业 |
35003 |
22.6 |
第三产业 |
271628 |
10.2 |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8681 |
-0.1 |
批发和零售业 |
63476 |
10.9 |
住宿和餐饮业 |
26935 |
5.7 |
金融业 |
11906 |
18.7 |
房地产业 |
28699 |
12.4 |
营利性服务业 |
18432 |
10.1 |
非营利性服务业 |
93499 |
13.7 |
物价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平稳回落。全县价格总指数是102.4%,涨幅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涨4.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2.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价格均呈小幅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家庭设备用品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3%、交通及通讯类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2%、居住类价格上涨2.4%、衣着类上涨2.3%。同时,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
二、农业
农业生产 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3396万元,同比增长7.1%。其中:农业产值150832万元、畜牧业产值108438万元、林业产值11723万元、渔业产值97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27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6%、10.6%、7.9%、11.8%和1.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9382万元,较上年增长5.3%。其中:农业增加值83415万元,同比增长1.3%;林业增加值6166万元,增长7.7%;牧业增加值68316万元,增长10.3%;渔业增加值615万元,增长0.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870万元,增长1.3%。
农产品 全年作物总播种面积107.8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6千公顷,粮食产量22.2万吨,同比增长1.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6.2千公顷,以油料、烟叶、蔬菜、茶叶、柑橘、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7.1、5.0、11.4、0.3、 0.6和6.3千公顷,较上年都有不同程度增长 。
到12月底,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8家,较上年净增10家,累计完成产值191511万元,同比增长27.9%,占农业总产值的70%,较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
畜牧业 全县出栏生猪76.7万头、山羊20.3万只、家禽106.1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6%、14%和6%;实现肉类总产量7.3万吨,同比增长1.3%;禽蛋产量0.4万吨,增长5.8%,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水产品产量0.1万吨,同比下降0.6%。
惠农政策落实和农村劳动力资源 2013年,农资综合补贴66.01元/亩,全县共发放补贴资金4024.9万元;粮食直补10.75元/亩,全县共发放补贴资金655.5万元。到12月底,全县乡村劳动力资源26.6万人,乡村从业人员24.9万人,外出务工人员8.2万人。
基础设施和社区环境 全县常用耕地面积36.3千公顷,同比增长0.9%。其中水田1.9千公顷、旱地34.4千公顷。农村用电量4994.5万千瓦,农用化肥施用量3.8万吨,农用塑料薄膜497吨,有效灌溉面积达3.7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9.7千公顷。年末全县自来水受益村242个,占总村数的51.3%;通汽车的村469个,占总村数的99.6%,村通电话率达100%。
三、工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3家,较上年净增12家,增长29.3%,累计完成总产值420654万元,同比增长6.2%,实现增加值173824万元,增长14.3%,在总产值中轻、重工业分别完成产值194983万元和225671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2.6和下降9.4%。完成规模工业销售产值389556万元,同比增长6.2%;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38%,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全县规模工业涉及到14个中类行业,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191511万元,同比增长27.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74908万元,增长14.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92743万元,下降29%。
在全县监测的1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75%的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其中白酒产量31827千升,增长17.7%;原煤136.2万吨,增长14.4%;精制茶1129吨,增长67.8%;服装120万件,增长7.1%;饲料0.8万吨,增长29.7%;精制食用植物油0.5万吨,增长16.5%;大米1.7万吨,增长67.3%;塑料制品0.7万吨,增长35.6%;商品混凝土18.8万立方米,增长75.5%;水泥37.1万吨,增长4.4%;硅酸盐水泥熟料产量16.5万吨,增长16.4%;单色印刷品13.5万令,增长42.9%。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 全县在建施工项目234个,较上年增加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1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5793万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投资额53462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82.8%,增长22.8%;农村500万元以上投资486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0.8%,同比下降45.1%、农村私人建房及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35131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4%,增长16.6%。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0018万元,同比增长67.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8344万元(工业性投资),增长17.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7431万元,增长17.2%。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由上年的10.2:25.5:64.3调整为14.0:24.5:61.5。
建筑业 全县8家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60463万元,同比增长14.3%,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003万元,增长22.6 %。期末从业人员1984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40.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3万平方米,分别较去年下降11.9%和27.2%。
房地产业 全县有资质的房地产企业13家,完成投资71173万元,较上年增长34.1%。房屋施工面积达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34.7%。其中: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万平方米。全年销售面积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22455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7.6%和115.1%。
五、国内外贸易、对外经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2月,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900万元,同比增长14.6%。从销售区域来看,城镇市场完成零售额180388万元,农村市场完成零售额57512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3%和15.4%;从行业上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完成产值42811万元、165760万元、11072万元和18257万元,分别增长14.1%、16.5%、8.8%和3.5%;限上企业拉动效果明显。到12月底,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完成零售总额116475万元,增长20%,占全县零售总额的49%,拉动零售总额增长9.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完成8082万元,较上年增长1.8%。
对外经济 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2970万元,同比增长23.5%;实际利用外资320万美元,同比增长8.1%;实现外贸出口额5785.8万美元,同比增长45.5%。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 以“交通建设年”为契机,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到12月底,全县通车总里程达到4726公里,改扩建公路450公里,累计通公路行政村489个,农村通公路行政村达99.6%。全县较具规模的物流企业已发展到23家,以华润、兴达、金子山、安达、大众、长江港口、家辉蔬菜等为代表的7家注册物流企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其中金子山、兴达两家物流企业在2013年被评为3A物流企业。同时县城公交车开通运营,聚宝盆客运站主体工程竣工,野三关高速客运站投入使用。
邮电通讯业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22971万元,同比增长19.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314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9657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0.2%和1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9万部,移动电话用户36.8万部,固话及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9.8部/百人,较上年增长7.8%。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发展到2.5万户,较去年增长8.7%。
旅游业 13年旅游业实现从过境游到上岸游的历史性突破。全年共接待游客44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0791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8%和16.6%
七、财政、金融
财政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76438万元,较上年增长6.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066万元、中央税收收入2437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4%和下降9.3%。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1774万元,增长16.1%,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0.2%;非税收入10292万元,增长12.3%。
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85210万元,同比增长21.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461万元、同比下降1.7%。其中教育支出32539万元、科学技术支出2593万元、文化体育和传媒2036万元、社会保障就业27044万元。
金融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94838万元,比年初增加105985万元,同比增长13.4%,增幅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单位存款344329万元,较上年增长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99294万元,增长15.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1455万元,增长18.6%。其中:短期贷款96290万元、中长期贷款265165万元,分别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6.6%和73.4%,同比分别增长1.4%和17.6%。同时,湖北银行落户巴东。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 全县拥有各类学校89所,其中普通中学22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完小)65所,拥有专任教师3110人,在校学生50043人。幼儿园58所,在园幼儿10439人。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5%和100%。
高考成绩全州领先。13年全县共有3324人参加高考,达到省调档线3203人,其中一类学校上线人数520人,二、三类学校上线人数1597人,高考上线率达到96%,其中有6人被北大、清华高等学府录取。
文化 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达4.15万余册;2013年共创作、排练各种剧目8个,组织“文艺下乡”演出208场次,观众达13万人。“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累计接待群众16万人次。申报的民间文学类项目《三峡传说》和传统技艺类项目《三峡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被湖北省政府批准公布为“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13年恩施州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大赛中,巴东选送的群舞《虎殇》荣获音乐创作金奖、节目表演金奖、节目编导银奖等多项奖项,创历史新高。此外,2013年度全县还新建了143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场所,进一步充实完善了461个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509家“农家书屋”建设,并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之县”。
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全县有线电视节目107套,有线电视用户达3.68万户,较上年增长10.3%;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9.3%,电视覆盖率达99.0%。全县实现村通广播率和光缆联网率均达到100%。
卫生 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9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村级医疗站点覆盖率达100%。卫生机构床位数1944张,较上年增长3.4%。卫生技术人员135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69人、注册护士550人、卫生防疫人员104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26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32人、注册护士520人。全年共投资1863.8万元用于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达1290万元,设备购置573.8万元。
体育 2013年成功举办全州第2届老年气排球赛、县第38届老年人运动会、庆“五四”篮球运动会和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等各种体育竞赛10余次,累计参赛人数达5600余人,共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3名。在恩施州第七届运动会中获21块奖牌,其中金牌5枚、银牌4枚和铜牌12枚,县文体局被恩施州表彰为“全州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 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共18.12万户,总人口49.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6万人,农业人口43.81万人;男性人口25.94人,女性人口23.8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8.9:100(女性为100),年常住人口42.37万人。在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有8.66万人、18-35岁的13.60万人、35-60岁的18.99万人、60岁以上的8.52万人。全年(自然年度)共出生人口5069人,死亡人口3362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为分别为10.2‰和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
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 2013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为17646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79元,比上年增加1522元,增长10.5%。 从收入的构成看,工资性收入8618元,占总收入的48.8%,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为5033元、2095元和1900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依次为28.5%、11.9%和10.8%。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559元,同比增长6.6%。其中食品类支出4329元,较上年增长4%;衣着类支出1570元,增长13.1%;居住类支出1351元,增长6.5%;医疗保健类支出1440元,增长7.1%;交通和通信类支出893元,增长8.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842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898元,同比分别增长7.6%和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4%,较去年下降1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及消费 农民人均纯收入5216元,比上年增加664元,增长14.6%。其中工资性收入2215元,同比增长16.8%、家庭经营纯收入2465元,增长12.6%、财产性纯收入36元,增长19.9%、转移性纯收入500元,增长14.6%。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42元,同比增加318元,增长7.4%。其中:食品类消费2095元,增长3.5%;衣着类消费258元,增长9.8%;居住类消费850元,增长15.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78元,同比增长10.2%;交通和通讯支出338元,增长9.7%;医疗保健支出382元,同比增长6.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66元,增长10.1%,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1%,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全年新增就业人员5181人,其中新增城镇就业4523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35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6.6万人,较上年增长3.9%。其中城镇基本养老参保3万人、农村参保人数达23.4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计46.6万人,同比增长0.7%,占全县总人口的93.6%。其中城镇、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分别为4.6万人和42.0万人,参合率达97.5%。同时全县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计划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0.6万人、0.4万人和1.3万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3个,单位床位数1171张,共收养993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达3.1万户,4.6万人,其中城镇0.4万户、0.7万人;农村2.7万户、3.9万人,共发放保障金额7345万元,较上年增长61.7%。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 全年投资1500万元用于城镇维护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4.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5%,园林绿林面积156.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56.7公顷,全县城镇化率达31.7%。
环境保护 全年投资3674万元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三费处理投资1927万元。共有垃圾处理站3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170吨/斤,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厂4座,工业废水排放量达103.7万吨,达标率为88.4%,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3.4万立方米/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废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5%和49%。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594.2吨、工业烟尘排放556.7吨、工业废气排放132000万标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5.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33.8%。全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类标准。
安全生产 全年共发生刑事案件1183件,破案384起,受理治安案件1446件,查处1215件。交通事故发生2723起,死亡16人,损失额达10.1万元;火灾事故发生38起,死亡2人,损失金额达83.5万元。
注:1、地区生产总值是初步测算数,未经省统计局反馈认定,2013年GDP最终核算数以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为准;
2、总人口数据为公安年报数据;出生与死亡人口数为计生局数据;
3、若公报数据与年鉴资料不一致,以年鉴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