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冷月
城区“买菜贵”是巴东市民议论的热点话题,“贫困地区的工资标准,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成了公众的普遍看法。针对“买菜贵”的问题,近日,记者从田间大棚、蔬菜批发市场一路随访到农贸市场,调查蔬菜价格变化的原因。
【菜农】种菜不如贩菜赚得多
7月27日下午6点,巴东县绿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摘下蔬菜大棚的番茄,卖给收购商的价格是1.00元/斤。第二天上午8点,番茄摆在西壤坡昌华农贸市场的摊位上,身价已变为2.5元/斤。
巴东县绿健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茶店子镇洞坪村,一斤番茄经过30公里的“旅行”,到市民的菜篮子就成了了2.5元。从1元到2.5元,增加的不仅是1.5倍的成本,更牵动着农户、中间商、消费者脆弱的神经。
巴东县佳华蔬菜专业合作社在绿葱坡拥有基地2000多亩,社员500多人,主要种植萝卜、白菜等高山无公害蔬菜。佳华蔬菜专业合作社批发给菜贩的价格是白菜0.50元/斤、萝卜0.50元/斤,甚至0.45元/斤也可以批到手。而记者调查发现,在县城农贸市场白菜的价格是2.5元/斤、萝卜1.50元/斤。
菜农普遍反映:种菜的成本不断上涨,而菜贩往往把批发价压得很低,种菜不如贩菜赚得多。
【批发商】外地蔬菜抬高价格
“亏了,这几天好多新鲜蔬菜被倒掉。”在黄土坡蔬菜批发市场,大品蔬菜批发部的女老板一脸无奈。
目前,县城内共有东升、吴老幺、大品三家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蔬菜价格是一天一个行情,弄不好就会赔钱,所以我们收到菜后,会根据当天的市场行情来决定批发价。”在黄土坡蔬菜批发市场,做了10年蔬菜批发生意的李老板说。
据批发商介绍,从宜昌运来的番茄是1.00元/斤、青椒1.00元/斤,加上过路费、油费,每斤加价0.30元—0.50元卖出去,利润其实很薄,但求的是量大。
巴东本地蔬菜每年6、7、8月大量上市,这时候的菜价会因此下跌少许,这三个月是全年蔬菜价格偏低的时侯。但本地种植的大部分是些大路菜,象茭白、蒜薹、莲藕等新近上市的外地菜,主要靠从宜昌批发,数量少,再要加上运输和库藏成本,价格上涨也就成了必然。
记者在批发部看到,蒜薹批发给菜贩的价格是每斤2.50元—3.00元,而市场上市民购买价却是4.50元。
【菜贩】不提价卖不起
记者在城区走访农贸市场时发现,青椒的售价普遍为2.50—3.00元/斤,这也意味着,从菜园子到菜篮子,市民几乎要多花一倍的价钱才能吃到青椒。
“青椒、白菜、蒜薹等蔬菜不宜长时间储存,加上买卖过程中挤压损坏等原因,最后总会亏本处理一部分,所以提价少了根本不挣钱。”在昌华市场贩卖蔬菜12年的卢师傅说。他每天卖出去的蔬菜都在500公斤以上,提价均在1.50元以上,这在农贸市场是普遍现象,利润可想而知。
同时,卢师傅告诉记者,现在,摊位租赁费、卫生费、水电费等等算在一起,每年要8000多元,而这些费用如果不分摊在菜价里面,他们也挣不了多少钱。
【市民】再贵也得买
面对蔬菜价格的高位运行,市民很不理解,却无法改变。
“菜价确实贵,但再贵也得买。”62岁的向阿姨,几乎天天进菜场,这么多年,心里一直犯嘀咕:菜价为什么这么贵?
“今天西红柿2.50元一斤,到下半年就有可能每斤4元、5元,菜价确实太贵了,老百姓过日子总希望菜价便宜些,正常的季节波动都好理解,最好不要涨得太快,稳定就好。”正在买菜的李大姐说。
【原因】看价差,四大原因导致价格有点贵
导致蔬菜价格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流通环节多、菜品单一、无大型批发市场、摊位租金高等四大原因是导致蔬菜价格贵的主要因素。
流通环节多。流通环节过多,就会导致菜贩层层加价。一斤白菜在基地的批发价为0.50元,经过菜贩运到批发市场,再贩卖给小商贩,价格上涨到2.50元一斤,而这其间一斤白菜至少经过了两道环节,才能到市民手上,价格自然翻番。
菜品单一。据了解,全县现有蔬菜播种面积31万亩,大多以白萝卜、大白菜、辣椒、结球甘蓝、西兰花为主,而这些传统的菜品已与市民对蔬菜多样化的需求不相适应。比如蒜薹、青豆类、茄子、胡萝卜、大葱等蔬菜的需求全靠从宜昌批发进入巴东市场,从而增加了物流费用,使得这些“稀有”菜品价格显得很贵。
无大型批发市场。县城三个蔬菜批发市场规模较小,也就意味着批发市场没有较大储备能力。加之巴东本地蔬菜的供应与市场脱轨,当市场正需要的时候,本地要么没有农户种植,要么供不应求,市民所需就只得靠外调。
摊位租金贵。记者调查发现,县城内几家农贸市场都基本已市场化,菜贩的摊位价格也由市场自行调控,根据其在场内的位置、大小定价,其价格也不一样,但基本都在4000—7000元一年不等,再算上水电费、卫生费,一年均在8000元以上。菜贩说:“只能把菜卖得贵一点,才能获取利润。”
【建议】规范市场 建立基地 平抑菜价
记者了解到,县商务局作为市场商品价格监测的主管部门,面对市场蔬菜价格的高位膨胀,也显得很乏力。因为商务部门在依法监管方面缺乏有效的强制措施,规范流通市场环节缺少资金投入,陷入尴尬境地。
蔬菜一头是“菜园子”,关乎农民增收;另一头是“菜篮子”,其价格直接影响市民生活。但如何平抑市场菜价?
县商务局负责人建议:政府应加大投入,在城区范围内扩充和建立多个直接惠及民生的公益性农贸市场和蔬菜商业网点,引导路边菜贩进市场和商业网点交易,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城郊蔬菜基地的建立,引导菜农种植和发展多品种蔬菜;扶持做大做强蔬菜批发市场和冷链设施的建立,扩大蔬菜收购量、加工量和冷储量,延长蔬菜错峰上市时间;加强信息发布,利用互联网、公益广告栏及时对外发布上市蔬菜品种、品质、价格等相关信息,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明白消费。同时,商务、物价、药监、工商、城管等部门要加强联动配合,实时监测市场变化,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独家垄断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