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主要职责 | 领导介绍 | 机构设置 | 工作动态 | 领导论坛 | 自身建设 | 经济统战 | 合作共事 | 理论调研 | 港澳台海外 | 民族宗教 |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调研 > 正文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发布时间:2017-09-11 16:45:2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是由人民进行创造和发展的事业。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如何理解这个“主题”?它具有怎样的意义?
  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探索、不断开创历史新篇章的伟大历史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们党面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开始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巨大成就,也走过弯路,吃了不少苦头。总的来看,这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39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新的历史起点,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倡导解放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也是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展望未来,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理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植根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人类社会必将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必须要有成熟政党的正确领导;无产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等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身发展,同时也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有着科学认识和深入把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充分证明,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人民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导致亡党亡国。苏联解体就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把西方的所谓政治多元化引进苏联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推行所谓“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丢掉了共产主义信仰。
  具有四大独特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它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下,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科学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不断解决各种问题、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努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它是最能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好道路、好制度。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是由人民进行创造和发展的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使我们的制度、道路能够确保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它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实践。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我们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2013年至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世界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长水平。更令人可喜的是,我国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大国和第二大知识产出大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道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精准扶贫成效卓著。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4.5%,比2012年下降5.7%。
  为“四个自信”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关乎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越性,是确保我们实现未来发展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深化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为树立“四个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要坚信改革开放近40年来探索积累起来的基本经验。新形势下,我们既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发展,又要防止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保社会主义的历史航船最终抵达共产主义的理想彼岸。
(作者邓纯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巴东县委统战部 
联系地址:湖北省巴东县党政办公大楼 邮编:444300 电话:0718-4333034
承办:巴东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