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穆世祝 通讯员 向国大
位于国家5A级景点神农溪东侧的巴东县官渡口镇红花岭村,209国道自南向北从村子穿过。极目远眺挺拔雄伟的马尾松、枝叶茂密的参天古柏、珍稀植物园披绿叠翠,眼前美景会深深吸引摄影爱好者或游客驻足拍摄与欣赏。
相传,一个叫红砂包的地方长有一棵红花树,半夜子时开红花,某一夜之间被人砍伐后流了许多鲜红色的“血液”在岭上,故红花岭村因此而得名。
虽然代表地理标志的红花树不存在了,但村里文明之花、幸福之花、致富之花像月季、康乃馨开出的红花正艳。
文明之花绽放
地处县城出入江北的门户,在文明村建设中该村提出了“整体规划、分批改造”的总体思路,在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注意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主动征求村民代表和群众的意见。
规划大家谋、措施大家想、建设大家干,全村掀起了党员、干部、群众共建文明村的热潮。挖边沟、修道路、整治环境,美化绿化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不断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仅2014年,该村建成生态堰塘8口,生态沟渠2800米,到户水泥路8200米。今年,组级生态路硬化6公里,实现了户户通公路。建生活、生产垃圾收集处理池4个,各组签定环境整治责任状,着力整治“五乱”,定期开展卫生检查,随着“六城”同创由城区向乡村的深入推进,环保车开进了该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幸福之花正艳
2016年,官渡口镇政府选址红花岭村,正式启动建设老年公寓。历时3个月的修建,20栋青瓦白墙的单体小公寓在红花岭梯级排布,全镇108户五保老人于12月31日如期进住。“要认真总结红花岭安置点模式和经验,适度推广和复制。”州有关领导在巴东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对红花岭“老年公寓”集中安置模式进行肯定。
丢下背筐、锄头,离开祖辈的田地,易迁户靠什么养家糊口?红花岭村委班子着急,镇党委政府领导更着急。2016年11月,党委政府牵线搭桥,11栋钢构标准厂房,一栋研发中心,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京援创业扶贫园在红花岭破土动工,工业园进驻了安置点,家门口的企业为该村和易迁户可提供千人的就业岗位。“企业+易迁户”扶贫模式让易迁户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眼下,工业园即将竣工,入驻公寓的五保老人将在家门口就业。
致富之花遍开
红花岭村最高海拔约800米,国土面积5.8平方千米,6个村民小组,405户1278人,其中贫困户185户,贫困人口569人。耕地面积4000余亩,水果柑桔,农作物蔬菜、玉米、芝麻,养猪成为当地的“老三样”。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结合村里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加大柑橘品牌版快经济建设,计划发展柑橘1000亩,目前已落实500亩。同时落实庭院经济,桃、李等小水果各100亩,果农已开始受益。”村书记苏成松介绍说。
能人回乡创业帮助乡邻致富是村里一大亮点。37岁的冯国明利用外地学习的先进技术,于2014年在家乡创办金億塑料包装厂,为当地30多名贫困家庭带来就业机会;养牛大户谭荣枝成立了辉扬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十户贫困户入社,养牛130头,年收入达50万元;养猪大户曾培林带动邻里大力发展生猪,成立了华烨专业合作社,每年出栏生猪300余头,纯收入突破80万元;榨油厂、酒厂等小作坊也应运而生……
在生态建设中,村书记苏成松介绍,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大力栽植板栗树等经济林木。目前,引进企业投资,土地流转300多亩建起了珍稀植物园。
政策引领,村民从传统产业跳出来,能人带贫困人,先进帮后进,已在红花岭村遍地开花。
“红花岭上春雷响,家家户户产业忙。产业兴旺如春笋,宜居宜游正当时。老年公寓安乐窝,易地安置谱华章。”居住在安置房的王大爷写下打油诗抒发内心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