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务网点规划> 正文
巴东县“十一五”时期及其远期规划
发布时间:2009-09-08 00:38:40

  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条件及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价)年均增长9%,达到34.22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2.5%、14.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达到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全地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0%。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6.7:39.3:34;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65%以上。 

  ——社会事业。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8%,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70%,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年以上;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基本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明显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以上,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以上;努力提高安全饮用水普及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4万人;解决6.5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和14.09万低收入人口的经济发展问题;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适宜地区基本普及沼气,建成沼气池7.47万口。 

  ——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现有量稳定在47千公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4.9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3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企业生产基本实现无害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打基础、调结构、提速度、壮实力”的重要时期。在发展阶段上,“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发展仍然处在量的增长时期、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仍然是巩固扶贫成果、稳定解决温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基础的阶段;仍然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提速阶段。在发展目标上,“十一五”时期,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使我县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全省山区经济强县,力争在2020年基本实现小康。在发展战略上,“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实施“五三”发展战略。即:抓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构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三大工作重点”;大力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水电、旅游“三大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努力把巴东建设成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国际精品旅游区、优质生态环境保护区“三大名区”,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之间,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三大良性循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战略重点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示范引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着力发展,夯实基础,强化服务,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板块农业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龙头带动、板块发展”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小杂粮,确保粮食安全,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0万吨左右。加快畜牧、蔬菜、药材、干鲜果、烟叶、茶叶等特色农业发展。
  3、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按照“建基地、抓龙头、创品牌”的策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选择一批有规模、成长性好的企业扶优、扶大、扶强,提高企业的带动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引进新技术,全面提升产品档次,做大做强现有品牌,积极创建新品牌。
  
  4、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以“一建三改”、节煤降氟灶、太阳能利用、以电代燃以及庭园绿化建设为重点,建生态家园7.47万户。加快水土保持、乡村道路、安全饮水、通信网络、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继续抓好“阳光工程”,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强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建立县、乡、村联动的技能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转移技能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向外输送农村劳动力,发展“打工经济”。完成农民工转移岗前培训2.2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级专业的职业技术人员6000人,采用送科技下乡的形式引导性培训农民7.8万人。

  6、积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以农村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整村推进为突破口,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为出发点,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整合各类扶贫开发资金,实行扶贫综合开发。到2010年,解决6.5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解决14.09万低收入人口的经济发展问题。认真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 )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强化“工业兴县”意识,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做大做强水电、农产品加工、矿产、建材四大工业产业,努力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到“十一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达到35家,全口径现价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力争达到25亿元。

  2、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政府、银行、企业密切协作,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支持鼓励企业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支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建材企业及电力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水平上档升级。实施品牌战略,支持鼓励企业强化质量管理,在产品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环保认证、安全认证、注册商标等方面加大投入,培植一批州级以上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3、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野三关工业园区的争取立项和开发工作,将园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坚持以加工企业、高科技企业、外向型企业、物流企业为主的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入园,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三)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
  1、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
  按照民营经济要成为“投资的主体、税收的主体、就业的主体”的要求,强化民营经济的“主体”意识,围绕“建发展载体、创宽松环境、筑服务平台、抓大户带动”这一工作思路,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到“十一五”末,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65%以上。

  2、努力培植民营经济骨干企业
  围绕重点产品、重点产业,积极扶持生产营销大户、纳税大户、特色专业大户的发展。对于符合产业发展政策、有一定规模、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用地、信息等方面予以倾斜,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扶优扶大扶强,引导企业走联合和集团化发展之路,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民营规模企业,争取有进入全省100强的民营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鼓励发展生态环保型企业,支持民营资本兴办“专、精、特、新”工业企业和专业市场,培育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发挥集聚效应,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
 
  3、完善民营企业管理机制
  积极帮助民营企业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指导和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商标意识、质量意识,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4、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只要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行业,都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组织和联保联贷制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全面激活民间资本。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维护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  发展壮大旅游业,完备社会服务体系
  1、加快发展旅游业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以神农溪、水布垭景区为重点,以自然生态为支撑,以土家文化为灵魂,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85万人次,其中外宾3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亿元。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抓住铁路、高速公路、水布垭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机遇,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构筑物流网络体系。支持金融保险业发展,促进银企合作,实现银企双赢。大力促进邮电通讯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水平。以市场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积极发展新兴流通业,全面提升商贸流通的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特色产品市场、专业市场,逐步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综合配套的城乡市场体系和现代营销网络。积极推动法律、文化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五)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承东接西的大通道
  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航运为骨干,国省道和县乡村道路为基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东西贯通、南北联接的交通运输大通道。
  1、公路建设
  “十一五”期间,新建、改建公路里程234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335公里。所有具备通达条件的行政村修通公路,重点完成100个中心村的通村油路建设。
  2、港口建设
  完善港口设施建设,发展机械化、专业化码头,提升港口物资集散功能,加快清江航道、沿渡河航道整治和沿线港口、码头建设,基本形成以巴东港口为枢纽、以长江、清江、沿渡河、龙王河、野三河航道为骨架的水路交通体系,港口年货运吞吐量超过500万吨、年客运能力超过150万人次。
  3、站场建设
  加快以汽车站场为重点的公路运输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以县城为物流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站场为支撑,辐射乡镇及周边县市的四通八达的公路客货运输网络。

 (六)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完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体现风格的要求,实施全省“百镇千村”工程和全州“13311”工程,以沿江(长江、清江)沿线(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骨架,逐步完善城镇网络,突出抓好县城和野三关、沿渡河、水布垭中心镇建设,加快溪丘湾、金果坪重点老区集镇的发展,积极支持其他乡(镇)集镇的建设,抓好100个重点中心村建设。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加强城镇供水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建立水源保障体系,完善供水管网,完成县城供水扩容和二水厂(野三关)建设。完善供电网络,提高供电能力。加强城镇道路建设,提高城镇交通的综合效能。完成库区乡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确保库区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达标。加快城区绿化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优化城镇能源结构,实现天然气进城、液化气下乡,减少城镇用煤量,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城镇环境。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城镇防洪、抗震、消防、防空等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3、强化城镇管理,创建文明城镇
加强城镇规划管理,严格规划执法,严肃查处违规建设行为。加强城镇市容市貌管理,彻底整治“脏、乱、差”,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功能的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大文明城市创建的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广大城镇居民的文明意识和城市意识。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组织的作用,建立全民共同参与的文明城镇创建体系。多渠道融资,积极探索和推行城镇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

  (七)推进移民迁建进程,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1、按期完成移民搬迁阶段性任务
  以提高移民安置质量、确保移民安稳致富为核心,全面完成两大库区移民迁建任务,切实抓好后期扶持和产业化建设,努力改善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保持库区长治久安。全面完成三峡库区和水布垭库(坝)区移民搬迁安置、生产安置和库底清理工作,确保国家和省管重点水利工程按时蓄水、发电、通航三大目标的实现。

  2、加快库区专业复建项目建设
  加快库区集镇建设步伐,完成官渡口、沿渡河、水布垭集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市政建设。完成三峡库区和水布垭库(坝)区的港口、码头、公路桥梁等移民复建项目建设。

  3、切实抓好库区产业发展
  继续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做好《湖北省2004年-2008年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工作规划》和《北京市对口支援巴东县“十一五”规划》项目的衔接和落实。抓好三峡库区产业化项目的争取和实施,积极争取和利用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妥善解决搬迁、安置中存在的遗留问题,不断提高移民安置质量。

  (八)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1、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资源
  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的规定,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农用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砂取土。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坚持资源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采和有效保护,实现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杜绝“大矿小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工作。加强水资源开发管理,科学制订流域开发规划,制止盲目、无序开发,促进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农业节水工作,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重视工业节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工业废渣及有机废水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推广秸杆、农膜、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努力降低消耗,减少损失浪费。建立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节约绩效评估体系。加强节约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

  3、切实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完成退耕还林14.17万亩,荒山造林16.95万亩,封山育林25.54万亩,管护森林225万亩。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增加有林地面积56.6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4.9个百分点,达到59.5%。
  加大“长治”工程及绿化带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力度,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 85%以上。对25度以下较大坡度的坡耕地进行改造,完成3.52万亩低产田改造任务。建立健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工程的扰动面积实行现场监测。
加强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完成神农溪、万福河次级河流的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三峡库区及影响区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引入市场化营运。加强工业污染源的防治和管理工作,争取水源区煤矿污染的治理项目,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5%,使重点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5%。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对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进行综合治理,使其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粪便利用率达到100%。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调整和优化用肥结构,鼓励和引导使用有机肥,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九)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1、大力推进科教创新,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加大农业农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大力推行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农业设施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等五项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效益。
  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增加教育投入,争创全州教育强县。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巩固“两基”成果,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确保九年义务教育达到较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按照“发展巴东一中,培育二、三中,扶持县职中,鼓励民办高中”的工作思路,稳定所数,扩大规模,使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7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巴东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创办特殊教育学校,力争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县一中、职中搬迁和二、三中扩建以及移民搬迁安置区教育复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教师安居工程等项目,完善学校安全卫生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工程,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大教育布局调整步伐,把初中调整到20所,完小调整到80所,初小教学点调整到130个。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努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2、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突出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医疗救治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快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和疫情信息网络建设。认真做好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人畜共患疾病防控工作,努力防治地方病、职业病。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大力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加强餐饮、食品、药品、医疗卫生安全的监管,继续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和药品购销秩序。重点完成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儿童免疫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
  3、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普及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知识,促进男女平等和婚育新风观念的转变,维持性别比平衡。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帮扶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努力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水平。保持人口增长与经济、环境相协调。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认真落实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的份额,积极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努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弱势群体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的再就业。加强劳动执法监察,打击非法职介、用工和拖欠民工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费行为。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培训和职业推介服务体系。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五保合一”保险机制,积极扩大保险覆盖范围。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工作,重视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利益。

  5、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努力构建文化大县
  按照构建文化大县的要求,切实抓好巴文化、楚文化、三峡文化、老区文化的挖掘、整理、承传和创新工作。与旅游、城建、移民和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事业,鼓励创造更多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工团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文化侵蚀。完善云沱体育场配套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加强文物保护,完成三峡库区地面文物复建工程。加快数字化网络建设,完成广播电视、固定电话“村村通”工程,努力扩大综合覆盖率。

  6、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规范政务、村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社区建设和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拓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渠道,努力建设政通人和的行政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大力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造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基本形成较完善的安全信息、监管、职业培训教育和应急救援体系,安全事故总量逐年下降。加快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信访工作,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主要措施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心一意谋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 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版权所有:365体育比分直播 主办:湖北省巴东县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