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冬天的巴东,阳光柔和、微风暖暖。护送父亲回家的我,藉机行游了官渡口区蔡家山,探视在蔡家山小学任教多年的弟弟、弟媳,与我同行的还有一侄女、外甥女,她们是给叔叔、婶婶、舅舅、舅妈送些土特产品,给炽热的亲情加热升温。
我们从五里堆出发,经红花岭、下龙船河,来到渡口,解揽登船,自行拉纤“移动舟桥”过河,六十多米宽的河面,人在船上坐,船在水上游。河水清澈见底,水净沙明,鱼虾在水中戏嬉游荡,宛若水上公园,尽显溪水风光特色。让人感受到一种身心的轻松、舒坦,精神的愉悦、欢乐。
船很快到达彼岸,我们上了岸,固定了船,沿着赵家湾蜿蜒盘旋的土路前行,一会儿就走到了水獭坪。水獭坪有一深不可测的天坑,坑中林木森然,绿茵幽闭。我们顺着天坑往北行进。这里是上蔡家山的必经之道,道路两傍,山石嶙峋,三至四公里路程,基本都是用厚薄不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板铺就,以致石阶路面不整齐、不规则,宽窄不一,长短不同。可是走起来,因为坡度不一,有缓有陡,往上爬台阶时,还可以调节腿脚。我们爬一会儿台阶,疲累了就歇息一会。拾级而上,直奔蔡家山,大约下午二点多,终于抵达蔡家山小学。
弟弟、弟媳看见我们的到来,满心喜悦,异常兴奋。特别是我,路途遥远,多年难得一见,千里相会,实属不易,亲情相聚,其乐融融。那几天,我们兄弟间,家里家外,大事小事,说个不完。那几天,我领略了当地人文风情,品尝了当地特产美食,浏览了蔡家山的景色风光。 蔡家山海拔不算高,属于中山。蔡家山小学,在一个寂静的山坳淌子里,校园环境优雅,空气清新,翠竹绿树,环绕四周。土墙瓦屋的教室,安全实用,为当地青少年、学龄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授课时,教室宁静;自习时,书声朗朗;娱乐时,在容纳几百人的操场上,孩子们玩球、跳绳、踢毽子等,尽情玩耍,天真浪漫,洋溢着青少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
学校周围,人工石砌的梯田,布满山间,一块块的山林绿树,黄绿相眏,环抱着一个一个的山包。清晨微风徐徐,拂晓黎明,散落的农舍,沉寂宁静。日落西下,晚霞眏红山岭,层林尽染,苍茫暮色。遥望那些山包,仿佛还有一棵棵挺拔的劲松,傲然屹立,象征着蔡家山人,在改变穷山缺水的农田建设中,自强不息、不屈不绕的“泉口”精神。蔡家山严重缺水,记得四十年代的我,曾去过蔡家山一亲戚家,为抢时间,各家鸡叫半夜起床,即去一个山岩间揹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世事沧桑,曾经几何,三十年后,一个偌大的、内部石砌的堰塘,以及那满满一塘清澈的净水,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为缺水的山村增光添色!附近的供销合作社,人来人往,络驿不绝。他们既收购社员的山货土产,又供给群众生活必须的布疋、烟酒、煤油、食盐、火柴、文具等用品,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由于弟弟、弟媳教学工作繁忙,我们没有多住,于是便打道回府。两个女孩,来时揹着低山特产,回去揹着高山特产,你来我往,点燃亲情的火炬。上午10点我们吃罢早饭,即起程返回。由蔡家山出发,走原来的路线,既是下坡路,又是回程道,轻车熟路,显然比来时走的快。特别是两个青春靓丽,眉目俊秀,英姿飒爽的十七、八岁大姑娘,一溜就跑到我前面很远了,我却仍然陶醉在那血浓于水的亲情之中。不知不觉,又饱览着那水獭坪的风光山色,放眼望去,在那紫红色的坡地上,那一排一排的男女劳动大军,正在舞锄薅麦,变冬闲为冬忙,尽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多时,国家开始为农民松绑,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仍在延续,仍在发挥作用。
很快,我们经趙家湾又来到龙船河,过“移动舟桥”,抵达河的东边,回到五里堆。 岁月流逝,韶华不再。行游蔡家山,成为我心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