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华
九月,风轻云淡,野花飘香,又一个“硕果”丰收的季节。
是月中旬应友人之约,前往官渡口镇庄屋顶村,小地名黄高山,采访一名养土蜂的贫困户。海拔1650米的黄高山,山大人稀,人居环境实属恶劣。小车盘山而上,经过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四人来到采访对象贫困户谢安华家,一栋占地近200平米的砖粉房,位居村级主干道旁。
“屋里坐,屋里坐。”车停在屋角处,我们刚一下车,谢安华一家连忙迎了过来,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稍坐片刻,我们便开始忙活儿起来,闲聊中,我们了解到黄高山全村325户,贫困户占了233户,烤烟和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谢安华一家四口人,女儿已出嫁,儿子年初刚结婚。
“我们也种过烤烟,每年也有些收益,但卖烟是要讲‘关系’的,我们没有‘关系’,每次卖烟都不能卖到好价钱,所以这些年就没有种烟了。”谢安华说。
谢安华的的老婆李琼兰是云南人,是他年青时在云南当兵相识,娶回了老家。李琼兰做事很精干,言吐丰富,一看就不是一个很拘谨的女人。其儿子谢帮南倒很腼腆,但看起来就很聪明,也很懂礼节。“不是我们不勤劳,是我们地方条件太差,所以才被纳入贫困户。”谢安华说,这些年,政府给村里修通了水泥路,出行才方便了,日子也才略有变化。
虽然身居大山,儿子谢帮南也不是一个“规矩人”,调皮是天性,从小喜欢捣蜂窝。在巴东职高毕业后,就开始在家琢磨如何养土蜂蜜。谢帮南18岁那年,谢安华帮儿子东拼西凑借来一万多元,养了19箱土蜂蜜,由于缺乏技术,全部失败。开弓没有回头箭,谢帮南对养蜂很执着。“我们这气候条件好,鲜花漫山遍野,又没的污染,酿出来的蜜才真正是原生态。”谢帮南很是自信。于是,他专程到官渡口镇西壤口社区拜师学艺,潜心学习养蜂技术。
谢帮南的姐姐和姐夫在河南做小本生意。2015年,借给谢帮南2万元,帮助他发展养蜂。通过两年发展,如今谢帮南一共养了50箱土蜂蜜,全部置放在自家平房,采食没有收到任何污染的野花,酿制纯正的土蜂蜜。
养蜂看似轻松,但其实也很累,尤其是和成群的蜜蜂“打交道”,难免会遭到蜜蜂蛰。即便如此,谢帮南也练就了一套敢徒手清理蜂格的本领。“被蜜蜂蛰习惯了,现在蛰一两‘箭’也没有什么大碍,也不红肿。”谢帮南笑着说。
其实,从谢帮南机灵的笑语中,可以窥见他为能成功养殖土蜂蜜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今年,谢帮南养殖的土蜂蜜终于有了收获,可以采收蜂蜜500斤。酿蜜的第一天就卖了60斤,收入6000元。
“我们这地方也没的别的出路,就是想养土蜂赚点钱,早点摆脱贫困,也不想再当贫困户。”采访结束时,谢帮南说。
“贫困户有些惠民政策,你不想吗?”我笑着说。“算了,还是自己老老实实做点事好些。”谢帮南说。
纯朴、厚道!谢帮南的话令我有点感触。在返程的路上,原本想采写成一篇通讯,但转念一想,这么好的题材,何不做成一期《光影故事》?回到办公室,在同事的指点下,部分养蜂的细节并没有通过照片展现出来。于是,我又一次来到谢帮南家,拍摄了差不多半天时间,终于做成了一期以《土蜂酿出“甜蜜路”》为题的光影故事,用图片全方位展现一个贫困户欲如何通过养殖土蜂摆脱贫困的故事。
后来,偶有与谢帮南联系,聊天中,他有了新的打算,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扩大养殖规模等等。不想再当贫困户,是他的真实想法;发展土蜂养殖脱贫致富,是他的期盼,衷心祝愿他们一家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