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监总工会工商联
团县委职 高统 计
文体新广村镇银行
野三关 金果坪 溪丘湾 沿渡河
官渡口 清太坪 水布垭 大支坪
东瀼口 绿葱坡 茶店子 信陵镇
   新闻中心县委办巴东党建巴东廉政巴东宣传文明巴东巴东长安巴东统战经济开发区楚峡文艺精彩专题论坛留言板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俗风情> 正文
 
丧葬习俗
 

发布时间:2016-08-26 21:03:00    【点击:投稿信箱:cjbdtougao@163.com

  丧葬,包括丧葬礼仪、丧葬风俗两个部分。由此形成的丧葬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其社会功能表现为:血缘与亲族关系的联系与强化、社群与社会集体意识的整合、社会文化传统的积淀与延续。位于中国湖北省巴东县长江北岸的神农溪流域上的纤夫,其丧葬习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其“哭而不悲,痛而不哀”的氛围,形成了土家丧葬文化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究其丧葬方式,主要有传统葬式,即悬棺葬、船棺葬和现代葬式——土葬。

  传统葬式

 
 早期的丧葬方式是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悬棺葬和船棺葬。

  悬棺葬、船棺葬最早出现在三峡地区的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专家认为其时间大约在战国时代。今天,在三峡地区(包括神农溪流域)仍有大量的悬棺葬和船棺葬遗迹。查阅史书资料,方知有历代的一些诗作描述或记载了纤夫的祖先巴人的悬棺葬和船棺葬习俗: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中就记载了土家族地区的崖墓葬现象。《朝野佥载》中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祭祀”。“树根锁枯棺,孤骨袅袅悬”。(唐孟郊《峡哀》)“峡壁有棺,以荆为之”。(全唐诗·荆棺峡谚)“三峡中石壁千万仞,飞鸟悬猿不可及处,有洞穴累棺椁,或大或小,历历可数,峡中人谓仙人棺椁云。”(宋邵博《闻后见录》“王果经三峡,见石壁有物,悬之如棺,便取之,乃一棺也,发之,骸骨存焉”。(《太平御览》引《神怪志》)。

  有专家考证:古代巴人的悬棺葬和船棺葬皆位于临水的悬崖上,其置棺方式分为:

  1.插桩式,即将棺木搁置在插于崖壁裂隙处或所凿方孔中的木桩上。仅此一种才真正叫悬棺。

  2.岩礅式,即将棺木放在崖壁的石礅上。

  3.崖洞式,即将棺木放置在崖上的自然山洞中。

  4.崖窑式,以人工在崖壁上凿出洞龛,将棺木放置其中。

  此外,船棺葬最早也是古代巴人的传统葬式。因为巴人作为土家族的主族源,曾在三峡地区生存、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其文化遗存在三峡地区的发现也就顺理成章极其自然。《蜀中名胜记》记载巴县有“巴君冢”、“巴子冢”。相传巴国将军蔓子死后,“楚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清江县西北都亭。”(《大明一统志》)“周巴蔓子墓,在县北九十里都亭山。”(同治《利川县志》)“蛮王冢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的凤凰山下。”(《大明一统志》)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中说:“巴族实行土葬,葬具用船棺。”考古工作者近年来在三峡地区发现了大量该葬式遗迹。经鉴定,属巴人遗迹,由此可见,悬棺葬、船棺葬是古代巴人的传统葬式,并为其后人土家人所承袭。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普遍实行了土葬。  

  丧祭形式

  绕棺

 
 “绕棺”,又叫文丧,以唱为主跳为辅。又名“转丧鼓”、“穿花”、“打绕棺”,曲调有《叫歌》、《摇丧》、《将军吟》、《一字词》等数十个曲牌。在土家族地区有“生时喜酒死时歌”的说法。无论在山寨还是城镇,只要谁家的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齐鸣,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所谓“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亡人逝去,仿佛人们必得欢送庆贺。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鼓、锣、大钹、小钹、唢呐等,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或高歌、或狂舞。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三人边跳边唱;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二人边跳边唱;有时众人围棺转圈,边跳边唱,在唱词中,有歌颂亡人恩德的,有赞美爱情的,有唱历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动植物传说的,有猜谜的,内容十分丰富。其间,土老师还借跳丧规劝教育世人。如:“哪怕你帝王将帅,也难免土内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禄,无非是一坟棺材。”从舞中、曲中、词中来看,根本没有丝毫悲哀的痕迹。

  上述所说的“绕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地理志》:“其左人(土家族先民巴人)则又不同,无哀服,不复魂。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歌其生平乐事,以至终卒,大抵犹今之挽歌。歌数十阙,乃衣衾棺敛,送往山林,别为庐舍,安置棺柩。”解放以前有些地区仍有“裹尸童子”手持白布绕棺而歌的形式。 
 
  跳丧

  跳丧,又叫武丧,以跳为主唱为辅。又名“撒叶尔嗬”。其丧祭形式与《隋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绕棺”有着直接的联系。唐宋时期,有关“撒叶尔嗬”的记载较明确。“初丧,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舞戏一月余日。”(樊绰《蛮书》引《夔州图经》)“死亡群聚歌舞,舞则联手踏地为节,名曰踏歌。”(宋《溪蛮丛笑》)唐宋时期称这种丧祭形式为“踏歌”、“踏蹄”,丧演形式由“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演变为“打鼓踏歌”、“其众必跳”、“其歌必号”。与现在的“撒叶尔嗬”的形式和内容十分相似。说明“撒叶尔嗬”在唐宋时期已基本定型。至元明清时期,地方史志对“撒叶尔嗬”的记载更为完备:“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呼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同治《巴东县志》)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一首竹枝词中吟道:“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歌到天明。”由此可见,“撒叶尔嗬”是土家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丧祭形式,它既是巴人和土家族心理特质的内化和外化的结果,又是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因而也体现出了土家族先民的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与此同时,它不仅展示了土家族追求积极的人生和奋发向上的动力,而且也体现出了一种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  

  丧葬礼俗

临终前的孝道


  凡是年岁已高的纤夫,一旦病重服药无效,家人都意识到他即将辞世,于是特别照料,供给最好的和病人最爱吃的东西,派专人侍候。老人若无法起床,则为他洗身喂饭、换衣梳头、处理排泄物,经常临床问候,极尽人间的孝道。在远方工作的亲属,要通知他们来看望。  

寿终正寝

  
能够在家老死者,叫作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情况,神农溪沿岸的纤夫们有许多讲究。首先,在老人即将闭眼时召集所有的家人围在床旁,由家长或长者呼唤将亡者,让他醒一醒,并大声对他说:“我们都在这儿啊!您放十二条心走吧!”并不断地重复。有的将亡者,或微睁其目,或微动其唇,表示会意,有的则毫无反应。但人们还不会认为他已死去,不断地用棉签蘸着清水为其润唇,以免其“上路”口渴。当将亡者的面部肌肉突然变化,并吐出一口痰(这叫做“退福”,绝大多数都有这样的反应)时,人们才认为他是真正地过世了。这时由家长或大男儿用自己的衣角抹去亡者的最后一口痰,这叫做“纳福”,以为这样做可以获得亡者反馈于阳世人的福气。接着由“纳福”者用手按住亡者的嘴巴,不让它张开,同时又用手从亡者的额头往下抹使其眼皮闭上,这些做法当地人叫做“按口鼻”。据说若不这样处理,遗体就会睁目张嘴,十分难看。作为人都愿意整齐从容地离开人世。若面目狰狞地到阴间地府报到,阎王爷也看不顺眼。人们还认为若让亡者不整齐不干净地离开阳世是对不起亡者,是不孝。“按口鼻”之后,接着就是“烧落气纸”和“香汤洗身”。落气纸要烧六斤四两;香汤洗身就是用热开水泡柑橘树叶或柚子树叶、艾叶、菖蒲叶等用来洗亡者之身,同时给亡者理发和稍加修容。亡者是男,则由男人操作;亡者是女,则由女人操作。

  洗身之后,还要做许多事情:

  
(1)“报信”。几乎在遗体处理的同时,就派人到亡者的父母和配偶的外家去报丧。同时还派人去请道士,为丧家选择丧葬和开道场的日子。对于日子的选择,一是要根据季节情况,二是要根据丧家的经济情况和准备情况,三是根据黄历的凶吉。

  (2)“带饭”。在洗身之后紧接着要用好米煮一碗饭,用纸包好,用细绳扎牢,然后插上三支香点着,置于亡者头部,这叫做“头饭”。据说这是为亡者上路带的饭,否则就会成为饿鬼,常来吵闹。
 
  (3)着装。洗身之后,给亡者穿上最好的衣服,穿上新鞋并用细绳捆住双足固定,然后给亡者戴上帽子或头巾。这样打扮意在让亡者整整齐齐地上路。

  (4)“装殓”。遗体处理完毕,就要入棺。富足的人家在老人死前早就准备好棺材,这种棺材往往用上好的木料,如楠木、香樟木、杉树、柏树等,制作工艺讲究。穷人家常常在亡者将死的前几天赶制棺材,材料和制作都不太讲究。在入棺时,先在棺材底部垫上几层布,然后请村中的人帮忙,将遗体抬入棺中,放进一些新衣服或再盖上几层白布。这些物件的多少以家庭经济状况和棺材空间为度,然后半盖棺盖。尸体入棺,叫“人死入材”,给予土法防腐,把尸体支平垫正,叫“装殓”。停放时间长了,称之“睡铁床”。用一尺二寸见方的布或纸掩死者脸部,称为“覆面布”。谓生者不忍见死者之意。以白色线系腰,依死者年龄,一岁一条线。剪下来的尾头线,孝子系于胸前,称为“带孝线”。

  (5)搭灵堂。乡间多设于堂屋。供灵位,灵牌上书写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日时,今城镇用遗像代之。

  (6)闹夜。亲友、邻里闻讯而吊、伴亡,谓之“闹夜”,又称“打丧鼓”、唱“夜歌子”。择期而葬,尤忌“重丧”日埋葬,或待外出人回归,闹夜有一夕、二夕、三五夕不等。也有民间三日内埋葬而不择期的,谓人死归土。江北一带道士率众孝子手拄哀杖、俗称“哭丧棒”,绕棺而歌,或坐于灵柩前对歌,并伴以鼓乐,通宵达旦;江南土家族聚居地,由歌师傅伐鼓而歌,众人起舞踏歌,叫跳“撒叶尔嗬”,又叫“跳丧鼓”。
 
  (7)回拜。殡葬期间,亡者子孙遇见来人,单膝下跪,来者双手扶起,口说:“启发,启发,长发其祥。”

  (8)发孝帕。旧时,老人寿终,宗族子孙以白帕缠头,一端拖在背后,称“带孝帕”。孝帕长以3~7(市)尺不等。旧时,按五服制戴孝着服和施礼。即按血缘亲戚关系,确定居丧守孝的等级。分为斩衰、齐哀、大功、小功、缌麻。

  (9)开路。请道士开路,送亡者启程,使之达到祖先发祥地。过去,小则开路,大则做斋三、五、七天不等。

  (10)封殓。又叫“封棺”。出殡之前,即将黎明之际,移开棺盖,揭去覆面布,众孝及亲友绕棺一周后,扣上棺盖,叫“封殓”。与今遗体告别类似。

  (11)送葬。又称“上山”、“出殡”。锣鼓相伴,沿路鸣放鞭炮,走数十步后,丢一张纸钱,称“撒买路钱”。墓穴挖成,道士用盛有小谷的斗,于穴底用小谷画一八卦,再将所剩之谷撒向穴外,孝子于穴口跪接,叫“接禄米”,有继承祖先衣禄之意。灵柩入穴,孝子将挖穴的第一撮箕土掩于棺面,叫“掩棺”。前乡(江北等地)孝子争先恐后跑回家,谓之“抢富贵”。

  (12)窖契。择地而葬,新坟垒起后,请道士修文书,书死者姓名和生辰八字,连同焚化纸钱,埋入地下,表示此地已向阴间买下,别人不得侵犯。

  (13)服三。父母逝,服孝期,有七日、四十九日,乃至百日。江北地区多服孝三日。人死,葬后第三天,孝家邀亲友,备香、纸钱、花环、菜肴等往祭,称之为“服三”。也有当日往祭,称“服热三”。  
 
 
 
 
分享到:0
【365体育比分直播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365体育比分直播,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在本网论坛和留言板上发表的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weixin cehua
  本月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 版 权 为 365体育比分直播 所 有,未 经 许 可 任 何 单 位 或 个 人 不 得 镜 像 或 复 制
    主 管:中共巴东县委、县人民政府  主 办:中共巴东县委宣传部  承 办:巴东县新闻中心
    主任办公室:0718-4333055 总编室:0718-4334814  编辑部、记者部、技术部:0718-4334335 办公室:0718-4332748  新闻热线:4001001918
    本站地址:湖北省巴东县宣传文化中心  邮政编码:444300  投稿信箱:cjbdtougao@163.com
    鄂ICP备13017499号-1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鄂新网备08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