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梁勇
初见李毓福,一时没有将他与巴东县官渡口镇石膏场村村主任的身份联系起来。原因就是他小时候因患病无钱医治而落下残疾,他深深的佝偻着背,脸上布满了与他52岁年龄不符的沧桑皱纹。但正是他,带领乡亲们使这个州级重点贫困村一步步的发生着改变。
2002年,李毓福是通过村民海选当上村主任的。这个结果在村里人看来理所当然,哪怕他是残疾人!因为他初中毕业后当了20多年的民办教师,更重要的是,他为人憨厚,心胸豁达,公道正派,具有很高的威望。但李毓福并没有把这个职务看得很特别,他说:“这又不是什么官,就是能为村里做点事儿。”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村里那条比蜀道还难的路就是他在当民办教师时牵头修的。乡亲们也没把他的身份看得很特别,仍旧喊他“李老师”,也许这个称呼更能表达他们得尊敬。
说起这条路,总共才15公里长,但意义非凡。因为它使石膏场村告别了多年来几乎与世隔绝得生活。石膏场村因两座山崖与外界自然分开,村内地貌大多是悬崖峭壁,只有山顶稍显平坦。有点文化的李毓福知道修通公路对于封闭的村落意味着什么。他四处游说,组织村民发起针对坚硬石头的一次又一次进攻。他还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到他上任时,国家下拨的2万元终于到村了。李毓福便利用这2万元购进“三材”,发动全村老少,硬是凿开通村公路,创造了该镇村级路中难度最大、投资最少而通车里程最长的奇迹。
此后,人们还发现李毓福虚弱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路边,整整边沟,检查路面养护情况。人们明白,李毓福把这条路当成了“么儿子”。
路通了,乡亲们靠什么致富呢,李毓福没少操心。他通过分析村情,他决定发动村民种烟。起初,为了让老百姓看见希望,他自己带头种了5亩。一年后,全村5个组68户种烟470亩,人平增收1000多元。如今,家家户户都种起了烟叶,去年,全村烟农仅烟叶一项收入就达140余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烟叶状元”村。87岁的刘老汉开玩笑说:“当初不是李老师‘烤房尽管修,烟酒钱我来出’这句话,我还不得种烟呢!”
谈起种烟的经历,六组村民王德彪更是对李毓福充满着无限的感激之情。原来,4年前,不爱吃苦的王德彪总觉得种烟麻烦、辛苦,宁愿开拖拉机也不当烟农。随着烟农种烟赚了钱,很多家庭都买了车,他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甚至连打油的钱都拿不出来。无奈的他想起了种烟,在李毓福的帮助下,王德彪很快掌握了种烟技术,几年下来,他不仅盖起两层平房,而且存款也达到几万元。
因为生活环境的恶劣,该村启动首批10户的异地搬迁工程。可是,九组王胜珍患病多年,家里没有一分钱的积蓄。当她拿着国家补贴的6000元异地搬迁款找到李毓福时,他二话没说,马上号召组织村民义务为她建房,吃的喝的都是从自家屋里带的。村支部书记李代兵回忆说:“当时,为了给大家带个头,李老师也佝着背调起砂浆。大家伙一见自然感动,三把两把就忙开了,三个月时间王胜珍就住进了拥有6间房子的平房内。”
“李主任为人太诚恳了,所有老百姓的事好像就是他的事。”供电所所长郑学华这样说。3年前,供电所对石膏场村实行电网改造,75岁的胡道山,是八组的孤寡老人,靠民政救济过日子。为了节省开支,他宁愿点煤油灯就是不肯用电。当李毓福知道后,主动为胡道山承担电费。3年来,李毓福已经为胡道山缴纳电费600多元。
在村里,村民们总是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数着“李老师”的好。“既然群众选定我,组织信任我,我就要为他们多办事、办好事。群众满意了,我也就知足了。”李毓福淡淡地说。